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温县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中研院史语所成立后,董作宾主持了殷墟的试掘工作,这是中国从摸索而全面以科学方法发掘遗址的开始。而后,董作宾不是主持,就是视察殷墟的发掘工作,改良创新了若干考古技术方法,为殷墟的继续发掘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此外,他也参加了山东城子崖、滕县安上村与曹王墓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早期的中国考古学极为重要而具开创性。
除了考古学外,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董作宾书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庐印存》一册,他的学术论文共计约200篇,多存在《董作宾学术论著》(1962)及《平庐文存》(1963),1978年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分甲、乙编,凡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