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衔灵芝”白玉雕件赏析
2015-12-08 09:28:17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查看原图
图为“鲶鱼衔灵芝”白玉雕件 孙晓升 摄
图为“鲶鱼衔灵芝”白玉雕件 孙晓升 摄

    365滚球投注讯 鱼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之一。它不仅是最易捕获的美味猎物,还通过捕鱼、存鱼、食鱼的活动,人类获得了创造文明的原始动力,逐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鱼纹图案,中国的汉字中很早就有了象形的“鱼”字。南阳收藏爱好者于林近日向笔者展示了他收藏的这件清中期“鲶鱼衔灵芝”白玉雕件。
  
  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或用玉雕琢的鱼纹、鱼体就有大量遗存。其后历代,各类材质的鱼题材的日用品、艺术品时有发现,玉鱼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因鱼谐音“余”,鱼自古就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喜用鱼纹或鱼表示美好的愿望,常用玉鱼作佩饰,以表达富裕如意、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等祈愿。
  
  该雕件长6.1厘米、宽3.7厘米,取料新疆和田白玉籽料,随形施艺,妙手雕琢,塑造出一个口衔灵芝、胖头肥身、神态灵动的鲶鱼形象,营造了“年余(鲶鱼)如意”的吉祥意境。从玉料上讲,其玉质光洁纯净,白中微透青,近乎冰种翡翠,“种水”好,白润剔透;从造型上看,玉匠惜料如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玉料的自重,体肥而又不失灵动,富有动感和体积感;从雕琢工艺上观察,精工细作,抛光精良,线条疏朗工整、干净利落,双圈套“蘑菇眼”生动自然,写实性强,鱼尾、背鳍、口鼻胡须等交代清楚到位,侧鳍部位“琥珀沁”灿若烟霞,颇具“乾隆工”风格。同时,在灵芝与鱼头交接处镂空,既是造型需要,又可穿绳佩戴。该鱼形象生动,生趣盎然,寓意吉祥,质佳工精,包浆浑厚,结合其“蘑菇眼”、“琥珀沁”、“乾隆工”等综合分析,笔者认定它是一件清中期的优秀玉雕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鱼形玉器出现,一般形体较小,雕琢简单,朴拙简练;夏商周三代玉鱼时有所见,较前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汉代的玉鱼发现较少,造型结构合理,纹饰细腻精巧;此后,玉鱼制作进入低潮期,直至宋代,随着玉雕商品化进程加速,玉鱼制作开始复苏,并创新突破,出现了跳跃灵动的宋代鱼、凶悍单一的元代鱼、图吉意祥的明清鱼等标志性的代表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清代是玉鱼制作的巅峰期,其造型生动多样,立体感极强,颇为写实,纹饰或繁或简,雕刻技法极其精湛,线条规矩流畅,图案讲究对称,多口衔莲花、瑞草,鱼尾美化夸张,集历代之大成,几乎每个时代的鱼形都可觅到踪影。晚清民国的玉鱼则大多玉料次、磨工差、工艺糙,棱角生硬,可用粗制滥造来概括。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