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增投放 集中办实事

2014-03-17 09:03:57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3月16日,在南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胡云生书面提交了《关于南阳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3月16日,在南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胡云生书面提交了《关于南阳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2013年,面对经济形势严峻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复杂局面,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按照“一统四抓三关键”的总体部署,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趋升的态势。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04.5亿元,增长12.4%。全市公共财政收入123.6亿元,为预算的107.1%,增长19.3%。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242.5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省增加补助等因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437.5亿元。实际完成428.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8%,增长10.8%。
  
  过去5年,全市财政收支总量翻了一番多。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是2008年的2.1倍;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分别是2008年的2.4倍和2.6倍,收支总量分别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二位。五年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累计支出1575.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倍,年均增加40亿元以上。财政实力的快速提升有力保障了两大“国字号”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大事、难事、实事。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由2008年的10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04.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由66.8%提高到71.2%。
  
  全市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五年间财政教育支出累计325.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倍。新建、改扩建中心城区中小学校21所,筹措资金7亿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五年累计196.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14万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新增和转移城乡就业人员120万人以上。
  
  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156亿元,是上个五年的5.3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71%和99%,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80元,是2008年的3.5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
  
  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五年累计219.7亿元,是上个五年的4.6倍。累计发放22项惠农补贴90多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五年累计实现6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筹措资金3.6亿元,积极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改革保障经济
  
  今后五年,我市财政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着力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支持全市扩大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稳妥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财政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财力基础。
  
  总的看,全市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我市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财政收支矛盾也更加突出。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税收与非税收入政策变动等因素,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13%。
  
  2014年,市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8.9亿元,增长20%。市级财力为45亿元,比2013年增长26%,全部安排支出。重点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安排情况是:2014年市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比增长10.7%,农业、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均按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安排,卫生、社保、环保、文化等也有所增长。各部门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按不高于2013年支出控制数编制,合计1.2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预算下降9%。
  
  2014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拟安排14.6亿元,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及中职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廉租房建设等支出。
  
  八大措施助力腾飞
  
  2014年,全市财政将重点支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区域性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大市、推动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强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打造区域性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市。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税政策。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推动节能减排。
  
  ——加大投入与完善制度相结合,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住房保障政策。
  
  ——狠抓增收节支管理,增强财政保障实力。持续提升财源建设水平,狠抓增收节支工作,提升中心城区财政首位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能。扎实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全面加强管理基础工作。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