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淅川县上集镇迅猛崛起并稳居标兵位次的奥秘,该镇党委书记李建兵深有感触地说:“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以服务理念引领发展,以服务理念凝聚民心,以服务理念激发活力,是我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上集镇把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推动全镇工作的总抓手,引导全镇党员干部在服务中创先争优、彰显价值,实现了从行政命令到主动服务的嬗变,用行动阐明了服务是生产力,也能传播正能量。
下真功凝聚发展合力
特殊的区位、特殊的使命,上集镇势必把服务大局、服务发展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作为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大镇,移民维稳致富、新村扩容提升、移民复建工程等,个个都是限时完成的国字号工程。作为淅川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北部新区、南部新城、东区丹淅高速连接线等全县80%的城市建设任务。作为县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要为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居民、收储土地等多项工作服务。
面对高强度、高难度、高跨度的任务,敢于亮剑敢于担当的上集镇党员干部回答掷地有声:“为了大局,为了发展,我们责无旁贷。”在上集镇党委、政府的科学谋划下,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招商引资、回归企业工程、生态建设一套套组合拳漂亮打出,一场场攻坚战精彩上演。
为确保县城建、工业等重点项目的及时推进,上集镇设立新区、南区两大战区,高规格成立两个指挥部,实行党委书记亲自抓,各明确一名专职领导具体抓,工程所在村党支部直接抓,全镇干部包村包组包户,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落实保障,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同时,创造性实行日例会、日通报、现场办公等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决策在一线产生、问题在一线解决、力量在一线凝聚、作风在一线转变、绩效在一线评价。战役打响后,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镇村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奋力拼搏。朱国林、张玉清、朱建丽等涉迁镇干部率先主动拆除房屋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粗算了一笔账:近年来,仅城建拆迁一项工作,上集镇干部平均每人征地120余亩、拆房28户、动迁150人、迁坟49棺。凝聚正能量,激发大合力。新区中央商务区西路和老街路、公安综合大楼、县医院迁建、天然气站等10多项县重点工程用地得以和谐征迁,如期开工建设。15公里“徽派长廊”拔地而起,成为展示移民安置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集镇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近两年新上项目16个,总投资20.4亿元,到位资金16亿元,特别是粉末冶金与郑州欧丽士合资3亿元的稀土永磁粉末配件项目、投资2.25亿元的森丽炉料汽车减震器项目、投资2.5亿元的科美公司、投资1.5亿元的金宇铜业公司、投资4亿元的铭鼎精铸有限公司等大个企业、大个项目的落地生根,为上集镇经济重振雄风装上了强力引擎。围绕生态农业,引进烨锋公司、生茂农业公司、丹江科技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标准种植油茶3000亩、绿茶1000亩、竹子1500亩、树莓2000亩、优质葡萄500亩,既生态又生财的产业模式风生水起渐显轮廓。
用真情为群众谋福祉
“群众出上联,干部对下联。上集镇把服务聚焦到满足群众新愿望、新要求上,聚焦到保平安、谋福祉,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上,悟透了服务真谛。”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如是说。
平安创建创出“上集经验”。一是强基础筑防线。实施“科技助防”工程。投资300万元高标准建成监控系统,实现全镇治安防控全覆盖。组建40人的专职巡逻队,安装感应式电子巡更系统,配备巡逻车、车载电台、手持电台等设备,对辖区实行全天候、无死角巡防;46个村成立治安巡逻队,建成“卡室合一”的标准农村中心警务室,实行专职巡逻和义务巡逻相结合,减少城区和农村治安巡防盲点。二是建机制求实效。把平安建设纳入年度目标,与全年重点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综治和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联打、携手联治、同心联防的工作格局;健全镇、村级治保会、民调会、治安联防队等基层组织,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责任机制和责任体系。卓有成效的创建,使上集镇综合治理工作成功摘取由中央综治委、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4年评选一次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桂冠,并在表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干部“下访”访出鱼水情。该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建立起干部“下访”制度,开展“进百家门、结百家友、解百家忧”活动,建立起领导联村、一般干部包户制度,并要求干部沉在村里,掌握村情民意,化解矛盾。镇党员干部积极进村入户,问民生、听民意、化民怨、解民忧,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解决群众疾苦,“心贴心”解决具体问题,以务实的作风和真挚的感情,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口碑。该镇群众魏某因历史遗留问题多年“进省城、跑京城”,镇主要领导多次到他家与他促膝谈心,终于使这个“资深”的上访户成为协助镇信访工作的信息员、调解员。地处深山的缸窑村因天旱,全村335户群众生活用水困难。该镇党委、政府“下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协调了拉水车,有效解决了该村生活用水问题。该村的村民经常夸奖:“镇党委、政府真是咱群众的贴心人。”
服务中心趟出便民路子。镇一级,整合民政、计生、卫生、信访等部门力量,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接待咨询制等制度,要求工作人员挂牌上岗,礼貌待人,热情服务,及时办理,同时,制度全部上墙,接受党员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村一级,按照标准村、示范村、精品村三个类型,积极开展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并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捆绑使用村部建设、“一事一议”、文化书屋、标准化卫生室、体育健身等项目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在人口密集、辐射作用明显的大坪村高标准打造融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民主议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辐射大坪、塘坊、水田等三村,7000多村民可以开心购物、娱乐、办事,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乐园”。
出真招筑牢基层堡垒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落脚点要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力。上集镇以“包联共建”活动为抓手,强力奏响建强支部、配强班子、育强队伍三部曲。
实施头雁工程,配强班子。一是创新用人思路。该镇注重在征地拆迁、产业发展、移民工作等重点工作中发现重用靠得住、干得好的开拓型、务实型干部。把王登明、周造成等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敢于负责、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机关干部,采取派驻第一书记、兼任等形式推到村支部书记的位置上,成为重点工作克难攻坚的中坚力量。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党务工作、经济发展等10个方面26项对村支书进行量化管理,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发绩效工资,考评结果作为县评选功勋村支书、明星村支部的重要依据。同时,培育选树了大坪、张营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梁明坤、王华芝等优秀村支部书记为典型,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激发了村级组织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建立约谈制度。对工作中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工作不力,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的村支部书记实行约谈制度,由乡镇党委提出存在问题、整改措施时限,对工作仍未起色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2013年共约谈了3名村支部书记,对村支部书记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实施堡垒工程,建强支部。一是“三级联动”推进包联共建。镇领导干部每人都建立了分包点,并通过走村入户、座谈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矛盾,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镇直部门派出了工作队员,推行了包信访稳定、包经济发展、包平安创建、包支部升级、包制度健全“五包”措施。同时在包联单位市委组织部的推动下,创造性建立了市县镇三级共建联席会议,对包联点集体制订帮扶规划,围绕就医、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市委组织部发挥职能优势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出谋划策,协调高资质规划单位进行设计。在年末岁尾,市委组织部机关同志深入分包联系点,开展了“送书送医送健康”活动,给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欢迎。二是开展“双型”创建活动。开展了学习型、服务型支部创建活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活动日、镇党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广泛开展十八大精神、实用技术、三农政策、移民政策等方面培训,并采取“送法下乡”、“送课下乡”等活动,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政策引领和发展引领能力。深化开展“一区一制”活动,要求共产党员、村支部围绕民生、产业等承诺,有效服务了群众。2013年创建共产党员责任区200多个,上岗党员1562名,完成承诺500多项。
实施先锋工程,育强队伍。该镇以“弘扬移民精神”为引领,开展“立足岗位比奉献、创先争优当先锋”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项目、社区、产业等重点工作中,主动融入解难题,围绕需求显身手。梁洼村村支书李小勇为城区工业园征地受到群众围攻、谩骂,但他仍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微笑说服,最终使骂声成了夸声,怨声成了赞声。马家石咀村第一书记周青带领班子成员,为北部新区征地拆迁磨破了鞋子、喊哑了嗓子。“丹淅快速通道200多户拆迁任务提前完成,证明上集镇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党员干部特别能打硬仗。”淅川县县长赵鹏在快速通道总结会上说。
发展无止境,服务无止境。上集镇党委、政府正以可贵的探索精神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谋求新境界、树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