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南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始末

2014-02-20 10:55:55   来源:南阳晚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初次申报被否决,再次申报一波三折,两位老文化人揭秘:28年前南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始末——   





  初次申报被否决,再次申报一波三折,两位老文化人揭秘:28年前南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始末——
  
  历揭
  
  史秘
  
  □本报记者刘娜实习生李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是城市的根基。
  
  为助推南阳文化发展,自2013年11月至今,本报重磅推出“文化复兴与跨越崛起百日谈”专栏,引起各界热议。一张新闻纸的力量,让名家大师济济一堂,纵论南阳文化,献策南阳发展。
  
  其实,今天关于南阳文化的所有论道,都和南阳来之不易的一项荣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获得,肌肤相连。
  
  28年前,历经一波三折的两次申报后,南阳为何险些和“历史文化名城”失之交臂?关心南阳发展的老文化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哪些肺腑之言?
  
  为厘清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过去的一周内,本报记者先后寻访当年亲历者,希冀通过他们,还原一段鲜为人知又事关未来的历史。
  
  △1986年,南阳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办公厅提交的《关于再次申请将南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
  
  “这项荣誉来之不易,
  
  我们应当万分珍惜”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当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向全国公布第二批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38个城市,南阳和上海、天津、重庆、平遥等城市一起当选。
  
  这个消息,鼓舞着所有南阳人的心。时任地委书记李金明还亲笔批示,祝贺南阳获得这一殊荣。南阳当选后,徐有亮才得到内部消息:第二次申报的评审会上,因一些评委的异议,南阳差点未能当选。
  
  在王建中看来,南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来之不易,还体现在另一面:“1994年,国家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来再也没有批量公布过,只是零星增补了几座。全国640座城市,仅有百余座城市获此殊荣。”
  
  在退休前,干了一辈子文化工作的徐有亮,一直为保护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房一屋、一砖一瓦积极奔走。1988年年底,听说大寨门突遭强拆,他只身赶往现场,和那些破坏历史遗迹的人斗智斗勇。
  
  “大寨门”后来还是被扒掉了,这让徐有亮心痛不已。在他看来,经济发展和历史遗迹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难题,但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因为,“保护好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而王建中由市文化局副局长改任调研员前,每逢开市政协会都要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大声疾呼。在他和一群老文化人的努力下,知府衙门得到保护性修复。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性建设,王建中认为关键是保护利用好老城区。
  
  “寸土寸金的今天,一万平方米的老城区如何保护利用,一直是难题。”王建中有些激动地说,不保护就等于变相破坏,窝棚式的老城区已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在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动员各家各户按照明清标准改造自家房子,将老城区打造成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那样的商业街,将代表南阳文化和特色的老字号、老手艺、老玩意都搬到那里去,让老城区活起来,亮起来,发挥出价值。②1
  
  亲爱的读者,南阳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曲折故事,让您有哪些感想?请拨打电话13783770968联系我们,或者发电子邮件至xiaoxiao3296666@163.com。您也可以登录新浪微博@南阳晚报刘娜,和记者互动。
  
  “这次如果申报不成,我们将是南阳人民的罪人”
  
  80岁的徐有亮老人,已记不清过往的许多岁月。但28年前,南阳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前后历程,他却能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何地何人何物。
  
  “我小事糊涂,大事清醒。”2月17日,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指着脑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那是南阳人的大事儿,我记得!”
  
  28年前,52岁的徐有亮任原市文化广播局局长。当年9月,从省里传来消息,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已接近尾声。至今,他仍记得听到这个消息后,既激动又紧张的感觉:“1982年,第一批2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公布。如果我们赶不上第二批这趟车,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我当时觉得,这次如果申报不成,我们将是南阳人民的罪人。”
  
  徐有亮当时的紧张感,在70岁的王建中看来一点也不为过。
  
  “早在1984年,原南阳市人民政府就已向建设部、文化部,递交了将南阳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请报告,但后来被全国政协文化组和经济建设组召集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否定了。”王建中说,1986年这次申报机会,对南阳来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作为1968年从河大历史系毕业的老本科生,1975年从事文化工作后,王建中一直在和南阳地上地下的文物打交道。1986年时,他任南阳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长,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整理第二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报告的任务。
  
  徐有亮和王建中都认为,第二次申报,一定要突出南阳悠久历史、光荣革命传统和灿烂文化。“早在西周时,宛为申伯国。在国务院公布的百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有南阳有明确建城记载。”王建中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于南阳是当之无愧。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6年南阳城的一件大事儿,上至地委、行署领导,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关注。
  
  1986年9月22日,在众人的殷切希望中,乘坐市里专门派的一辆小轿车,徐有亮、王建中一行,赶往北京。
  
  “名单小样出来了,南阳榜上有名!”
  
  28年前,那场事关南阳命运的申报之行,在两位老人互相印证的记忆里,得以还原——
  
  当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审定单位,是国家城建部和文化部。为了办事方便,到北京后,徐有亮等人住到离文化部文物局很近的《红旗》杂志社招待所。因招待所在地下室,每天仅需2元钱。
  
  时至今日,徐有亮还记得,当年他到国家文物局递交《关于再次申请将南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后,时任文物局副局长的庄敏和他之间的对话。庄敏曾问,“南阳明清时的民居有没有,城内的厂矿多不多,城墙是否存在”。他回答,在青石铺路的南阳老城区,清代民居、街道随处可见;厂矿多在城外;城墙有,保存得不太完整,但城壕沟里的水还哗哗流着。听完这些答复,庄敏连说“不错,不错”。
  
  除了积极申报,宣传和推荐南阳也很有必要。徐有亮说,到北京后,在原南阳地委副书记、老革命张天一的引荐下,他们还拜访了刘志坚(中将,解放战争时曾任中共桐柏区党委书记)、赵延年(南召人,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等人,借这些老领导之口为南阳申报事宜鼓与呼。
  
  “这些在南阳生活和战斗过的老领导,对南阳的历史和文化非常了解,对南阳人民怀有深厚感情。”28年后,坐在汗牛充栋的书房里,王建中道出当年拜访的深意,“通过他们之口宣传南阳,很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报告递交后,1986年的国庆节就到了。因为没得到确切消息,徐有亮一行不愿回南阳。那时的国庆节是两天假,10月3号各部委就正式上班了。当天,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工作的南阳方城老乡郭旃,给徐有亮打来电话:“名单小样出来了,南阳榜上有名!”
  
  这个消息让忐忑多日的徐有亮激动不已:“今天去逛王府井去!”
  
  讲述人徐有亮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