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把深入开展“干部进农家”活动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进农家门、知农家事、解农家忧、帮农家富,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察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全县5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1500余名党员干部坚持自起炉灶、自带被褥、吃住在村,自觉做到去不接、走不送、不扰民,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一是进农村,多方问计于民。召开由县直包建单位、乡村干部、党员代表、普通群众等参加的民情恳谈会,着重就重点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民生保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内容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入农家,积极问需于民。组织开展“三访三问”(访经济大户,问致富经验;访困难户,问实际困难;访矛盾户,问上访原因)活动,引导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攀亲戚,并在走访中认真记好“民情日记”,深入开展“民情普查”,全面收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掌握群众所需、所思、所忧、所盼。县妇联主席靳麦勤带领妇联工作队深入双龙镇彪池村走访了解到6户20余名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后,当即联系物资为该地铺设水管6000余米,结束了该地人畜饮水靠肩挑的历史。三是访基层,扎实问效于民。结合年度民主生活会及党员评议工作,扎实开展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详细了解掌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和效能。目前,全县共召开各类评议会议950余场,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征集意见建议1300余条。
暖民心,问题在一线解决。针对农村群众的所需所盼,各驻村工作队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矛盾化解等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切实为农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一是联系帮扶重实效。通过深入基层调查摸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联系帮扶计划,同时建立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等动态帮扶台账,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建立党员帮扶对子1726对。活动开展以来,共为困难党员、群众送去慰问物资50余万元。二是优化服务转作风。进一步健全包村挂钩、主动服务和群众意见反馈等制度,以镇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发放“服务卡”、开通“服务热线”、公开办事栏、在网上开通活动信箱等措施,方便为群众服务,对群众反映的各类政策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记录在案、限时办结,并及时向群众反馈,在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中转变干部作风。三是化解矛盾促和谐。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排查各类矛盾隐患,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建立民情台账,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做到总量清、缘由明、依据实,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县涉及农村的上访量同比下降20%,无访村增加了11个,访量下降的村有98个,荣获“全省信访工作显著进步县”称号。
解民忧,实事在一线兴办。各驻村工作队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帮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找项目、送技术,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各项服务,把利民惠民实事在一线兴办,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一是宣讲政策聚民心。采取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召开座谈会、制作宣传栏、播放电教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支农惠民政策措施,为群众释疑解惑,进一步凝聚推动发展力量。全县共组织主题宣讲活动280场次,参加群众达两万多人次。二是主动服务解民忧。各涉农部门通过组建农村实用技术小组、政策咨询小组、应急小组等多个党员志愿服务小分队,组织香菇、猕猴桃、药材等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专题讲座和技术指导,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选择流通营销能手组成服务队,有针对性地提供市场信息和致富门路,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发展生产。县国土局鼓励引导石界河镇小寨村成立了袋料香菇专业合作社,做到种植生产科学化,实现统一菌种、统一供料、统一灭菌、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小寨群众高兴地说:“有驻村干部跑销售,坐在家里不愁销路,价格又高,生意可好啦!”三是强化措施惠民生。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多方联动,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县南水北调办请市移民局领导到帮扶的丹水镇六里村就移民后期扶持作报告、开讲座,现场解释有关移民扶持政策,当地群众动情地说:“党的政策好,干部系民心,发展有前景。”
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驻村蹲点,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先后走访群众15373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798件,化解矛盾纠纷1317个,扶持资金550万元,帮扶水泥253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