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到乡村和社区,这样的形式接‘地气’,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更有‘底气’。”“群众工作,就要这样零距离接触群众。”这些民情日记上的心声,直接来源于镇平县检察机关开展的“进千村检察行”活动。
一张服务网 覆盖城乡各地
“大奋庄村、大刘营村……”每天下班前,检察院包村干警别致总要出神地对着办公室墙上的图看看,图上是玉都街道办事处、雪枫街道办事处乡村分布情况,巡回检察服务车开到哪儿,小别都要在民情日记上进行记载。
“这个办法、那个办法,还是由检察官直接到老百姓身边去这个土办法最管用。”对于服务群众,检察新兵小别由衷地感慨。
2014年1月,南阳市“进千村访百企”活动开展。“进千村访百企”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镇平县检察院群众工作开展得比较早、比较实,本报也进行过报道。
2014年起,镇平县检察机关以“进千村访百企”为主线,与5家检察为民服务中心,检察群众工作站、乡镇检察室等20个群众服务平台各个群众服务点串起来,编织成严密的法律服务网络,确保将检察服务延伸到最基层,使得立体化群众工作更加丰满。
人员配置上,由“退二线”的老同志和年轻干警组成专门工作队,实行老同志相对固定、新同志定期轮换、业务部门派员全程参与的工作模式。对“群众工作流动服务车”进行升级转换,组建“巡回检察大篷车”,配齐配强硬件设备,增加了投影仪、电脑、音响、远程视频接访移动终端和移动桌椅等,确保能够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门口便捷地开展各项检察服务。
一条新路径 丰富检察工作内涵
2014年3月,镇平县检察院组织干警来到瓦罐庙会开展进千村活动,60岁的老汉诉说某村民损坏他儿子家店铺,迟迟没有说法的苦恼。之后检察官先后4次到事发地调查取证,走访案发目击证人,调取监控录像等,提请市检察院抗诉。2014年12月,二审法院判决该村民赔偿老汉儿子各项损失3万余元。
检察群众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镇平县检察机关构建控申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参与、为民服务中心协调的联动工作机制。
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对“进千村访百企”活动中收集到的控告、举报、申诉等各类群众诉求,统一报送至检察为民服务中心登记备案,由中心工作人员在3日内审查分流,落实跟踪问效,责任部门办结后,再通过参与“进千村访百企”活动予以答复反馈。
“进千村访百企”活动开展以来,镇平县检察机关已深入400多个村和社区,现场受理控告、申诉、举报案件100件,开展诉前调查70件,开展不捕不诉案件说理45件次,办理公开答复、公开听证案件20件,共收集到职务犯罪线索30多条。
活动开展过程中,干警纷纷撰写心得,通过微信、微博共享民情日记。这些日记,记载着检民鱼水情,也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检察机关的一个窗口。
一个新平台 传播好声音
王大婶是一位美食家,年终岁末总喜欢腌制些腊鸡、腊鸭,今年她购买食盐时格外小心,不再贪图便宜到小店买。促成这一变化的是检察官的一次讲座。检察官根据办理的一起销售工业盐案件,专程到乡村、社区,以“美食体”给千家万户上法制课,普及识别伪劣商品基本知识。
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遵循“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镇平县检察机关以“进千村访百企”活动为抓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结合案件办理等检察职能履行,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和理念,培养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共进行集中宣传11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000份,发放检民联系卡10000多份,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引导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一方面传播好声音,另一方面还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压阀”。始终将矛盾排查化解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除开展了领导带案下访专项活动外,结合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机制。根据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按照属地和便利原则,由案件承办人参与“进千村访百企”活动,直接到基层进行现场办理。针对因邻里纠纷等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积极开展检调对接,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2014年以来,已促成刑事和解案件105件,化解矛盾纠纷40件,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2件,发放救助金120000元,较好地体现了司法人文关怀。
如今,镇平县检察机关以“进千村访百企”为抓手,更加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不断谱写执法为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