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来没用的旧酒瓶经他那么一切,或成为小巧的实用器皿,或成为一件精致工艺品,一个个赏心悦目,令人为之赞叹。这位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叫杜海龙。
杜海龙今年49岁,是方城县粮食局的一名职工,也是县城有名的“玩家”。他“玩”太极,成为当地有名的太极拳师;“玩”藏书,藏书装满5书柜,“玩”剪报,剪贴超过两千册,被评为南阳市十大藏书家和十大书香个人;“玩”酒瓶,收藏的各种酒瓶有上千个之多。
谈到切酒瓶,杜海龙说这还得从5年前扯起。有一天,妻子告诉他家里的筷笼坏了,让他到街上买一个,正在摆弄酒瓶的杜海龙突发奇想:把酒瓶肩部以上切掉不就是一个精美的瓷质筷笼吗。于是他就拿着酒瓶到一老友开的修配门市部,让老友按照他的想法切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筷笼就诞生了。
没想到,这个筷笼开启了杜海龙的“切瓶事业”。串门的邻居见到这个别致的筷笼非常羡慕,纷纷请求杜海龙“如法炮制”,这也激起了杜海龙的好胜心,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他抽空买来了切割机、防护镜、“工作服”,准备大干一场。看着容易干起来难,瓷质酒瓶与切割片“硬碰硬”,稍不留神,酒瓶就会碎掉。不服输的杜海龙毫不气馁,一个不成切两个,两个不成切三个,直到第六个的时候才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看着这个亲手切成的“宝贝”,杜海龙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从此,杜海龙迷上了“切瓶”。在刺耳的切割声中,空酒瓶变成了笔筒、笔架、笔洗、茶杯、酒杯、烟缸、花瓶、插架。5年间,他制作的这些宝贝已接近一千个,大部分都成了街坊邻居的心爱之物,有的还随同亲朋好友登上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都市的大雅之堂。今年3月,重庆一名王姓藏友还慕名来到方城,专门与杜海龙探讨切瓶技艺。
杜海龙说,把酒瓶切成实用器皿和工艺品,一方面是变废为宝,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东西提醒人们时时注意节能环保。有了认识上的提高,杜海龙就觉得,切瓶不单单是爱好,更是亲身实践节能环保理念、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好载体。
杜海龙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酒瓶收藏爱好者的大力支持。据他介绍,近年来,先后有10余个藏友把收藏的瓶子无偿捐赠给自己,还有一些以前根本不认识的朋友也把自认为较好的酒瓶送过来,这使杜海龙非常感动。下一步,他还有个打算,准备在自己的这些宝贝上再刻一些宣传环保节能的字句,进一步提高它们的宣传教育功能,让节能、环保、生态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