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本报以《别了,渠首老坝!》为题,率先报道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老水闸开始拆除的消息。连日来,广大读者或自发前往现场参观,或拨打本报新闻热线,表达对渠首老坝的留恋和对新坝的期待之情。
曾参加过渠首老坝建设的邓州市穰东镇张拔村村民张相济说:“陶岔大会战中,邓州先后出动劳力上百万人次。大家住的是‘干打垒’工棚(简易房),喝的是黄泥汁水,吃的是‘黑桃A’(黑面窝头)。大家用镢头、铁锹和架子车等原始工具,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这几天我和几个工友商量着赶紧再回以前共同战斗过的地方看看,留个纪念。”
市民俗学者杜全山说:“我和渠首老坝有着一段难忘的缘分。2003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枚《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小型张。针对‘邮票原地在湖北丹江口市’的传言,我撰写了《南水北调邮票原地在南阳淅川》这篇文章,发表在全国十几家报刊上,为南阳举办首发式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看到渠首老坝开始拆除的报道后,心中感慨万分,最近一定要抽出时间,再去渠首看看。”
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方惠钦说:“渠首老坝开始拆除,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枢纽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新渠首大坝保留了原渠首闸的灌溉功能,而且还能调水、发电,竣工后将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标志性建筑,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靓丽风景线。”
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党支部书记赵章记说:“1969年陶岔渠首开始建设时,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看了南阳日报的报道,我又想起当年数十万人大会战的火热场景。这些年来,丹江水经过渠首老坝一直灌溉着我们当地和下游的良田。现在要拆除了,真有些舍不得。不过,看着渠首新坝一天天建成,乡亲们都期待着2014年开始向首都供水那一天的到来。”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