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种菜 巧打时间差

2014-02-19 10:11:47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采访赵迁飞,是在他的蔬菜大棚里。高高挽起的裤腿、沾着泥浆的衣服、带着裂痕的粗糙大手,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他是返乡创办合作社、做活设施蔬菜产业的大学生,记者很难把这样一位地道的菜农跟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采访赵迁飞,是在他的蔬菜大棚里。高高挽起的裤腿、沾着泥浆的衣服、带着裂痕的粗糙大手,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他是返乡创办合作社、做活设施蔬菜产业的大学生,记者很难把这样一位地道的菜农跟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2月16日,在卧龙区英庄镇王塘庄村的大田里,一字排开的6个蔬菜大棚在四周麦田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赵迁飞正跟父亲一起整理刚刚出棚的小白菜,“行情不坏,一斤8毛钱,一个棚能收1万斤。”赵迁飞告诉记者,因为村里的地从来没有种过蔬菜,再加上种小白菜省心,土粪做底肥,浇水整地播种之后,基本不用进行田间管理,30天左右就能上市。小白菜上市的同时,赵迁飞正着手在腾出的大棚里育黄瓜苗,黄瓜5月中旬罢园,腾出茬子种番茄,番茄生长的中后期套种豆角,收完豆角种芹菜……说起种菜,赵迁飞已是地道的“老把式”。其实,今年22岁的赵迁飞2012年夏天刚从信阳农林学院毕业,他扎实的理论基础正是源于寒窗苦读,种菜经验则来自一年实习期的摸爬滚打。
  
  2009年高考结束后,原本有很多院校可供赵迁飞选择,但怀着对土地的挚爱,他态度坚定地选择了信阳农林学院,第一志愿设施农业。“爷爷种地、父亲种地,都是传统的种植模式,辛苦一辈子,不过是混个温饱。怎样革新现有的耕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是我没读大学时就思考的问题。”赵迁飞说。怀着这样的信念,他走进了大学校门。跟其他院校不同的是,赵迁飞毕业前的实习期长达一年,这一年,更坚定了他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
  
  2011年夏天,赵迁飞开始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的一个蔬菜基地实习。跟其他实习生不同的是,他不满足于跟着老师看看蔬菜长势、搞搞病虫害防治等小活,而是跟几个同学一起承包了基地的3个日光温室、3个塑料大棚。茄子、黄瓜、苦瓜、西兰花、小番茄、豆角、丝瓜、西葫芦……只要是这个蔬菜基地育出的苗,他什么都种。“没考虑经济效益,只是想借此机会看看各种蔬菜的生长习性。”赵迁飞说。事实上,一年实习期结束,他们几个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小有盈利。
  
  毕业后,赵迁飞就在老家筹划着发展设施农业,但真正开始生产还是去年夏天的事,筹集资金、流转土地、搭建大棚……去年春天,投资20多万元的6个蔬菜大棚全部建成。“第一季是豆角,一个棚占地两亩,产出1万多斤,豆角行情好,卖了两万多元。还有两棚番茄,价格也好得超出想象。”赵迁飞说。不走运的是,原本8月3日就要移栽番茄苗的,但一场大风扯了棚,等收拾利落,就到了8月底,已经错过了番茄的最佳移栽时间,但事先订购的苗退不掉,只得栽上。腾茬的时候算了算,两棚番茄勉强保住了本。
  
  这几天,赵迁飞正严格按今年的生产规划进行生产,所有蔬菜品种都在合适的时间点栽种,目的是错峰上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全村人都在看着他呢!”身为英庄镇人大代表的村支书赵跃进告诉记者。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后,村里有好几户都动了心。下一步,打算以赵迁飞的蔬菜大棚为中心,规划出王塘庄村的蔬菜基地,规模发展,连片经营,让更多的人尝到科技种田的甜头。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