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移民“官三爷”的故事

2014-03-17 10:17:17   来源: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这个叫“三爷”的移民,可以说是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的“官三爷”,人们似乎忘却了他的名字,全村无论老幼,都叫他“三爷”。

  365滚球投注讯    河南日报报道,这个叫“三爷”的移民,可以说是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的“官三爷”,人们似乎忘却了他的名字,全村无论老幼,都叫他“三爷”。
  那是2009年8月15日,我们随参加搬迁启动仪式的领导和众多记者一起,走进了姬家营村。
  从8月16日那天起,整个姬家营都要为南水北调搬迁,三爷是首批试点移民。我们去送他,他拉着我们的手唠叨,说是等他百年后,我们还必须把他接回来,他还要守着丹江。
  我们说:“你这么恋家,又是一个人,真要不想过去,我们把你接到南阳市里住。”三爷摇摇头,说:“你们那个地方没有水。”我说:“有条白河哩。”他斜我一眼:“你们那河能打鱼?”我们逗他说:“许昌那地方也没水。”三爷说:“听说那个移民新村建得很好,有水没水,没啥。”
  我们听说过三爷的传奇经历。他12岁那年,独自扛着灵幡葬了父亲,就转身沿着官道走了。他在丹江上当了一名水手,生活依旧漂泊,日子却也滋润,还从水里“捞出”个媳妇。
  那是春光明媚的四月天,货船就停靠在埠口街。岸上,一群姑娘正在洗衣。水手们扯着嗓子唱酸曲,碧蓝的江面飞起片片红霞。一个女子坐在江边,把腿脚伸进江水里,水下一条鱼不时咬她一口,咬得她心里麻酥酥的。她探身去抓,结果整个人栽进了水里。在水手们的哄笑声中,三爷抄起竹竿救出了那女子,他麻利地脱下褂子,给女子披上。不久,这个女子就成了三奶奶。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了,三爷与三奶奶一起上了工地。这段经历,三爷没有对我们说太多。我们问他,他总是淡淡地一笑。
  后来,我们在整理资料时读到了一段与三爷有关的故事。那是1959年3月,汉江上游出现桃花汛,将围堰冲开了一条20米宽的口子,水头飞溅起冲天巨浪。这时,有人喊:“共产党员,下——水!”一群人冲向前,跳进刺骨的水中,肩并肩,手挽手,在风口浪尖筑起人墙,压住了肆虐的水头。
  三爷和三奶奶不是共产党员,他们也携手跳进水里。他们觉得应该这样做。
  在水库工地上,他们听到了去青海支边的动员令,就连夜报了名。1959年5月的一天,他们随着8008名青年走上了去青海安家的道路。
  三爷分在柴达木盆地里的德令哈县一青年农场,在那里建场、盖房、开荒、种田。当年粮食丰收了,吃上了饱饭;可是,第二年霜灾就来了,庄稼绝收。这时,大规模返迁出现了。三爷也加入了返迁的队伍。三爷没了家,只得在丹江边搭一间草庵住下。
  在草庵里,三爷一住就是七年,每天开荒打鱼。后来,三奶奶撒手人寰,就埋在离草庵不远处的山坡上。
  1967年的一天,村干部动员他移民到湖北大柴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三爷揉揉惺忪的睡眼,嘟囔了一句:“中!”
  几年之后,三爷又回到了淅川,依旧江边结庐,依旧开荒打鱼。
  三爷说,他一辈子绕不过“移民”这个词儿。不过,这一次他是坐着最豪华的大轿子车笑哈哈地走的。
  车启动后,我们问身边的那位记者:“三爷真是很典型,故事成大把,有些话还很觉悟,不会是有意安排的吧?”
  那位记者递过他的采访笔记,一脸严肃地说:“他对我,总不会说虚的吧。”我们这才想起,他是三爷的本家孙子。
  问:“你移过多次民,这次搬迁与以往有什么变化?”
  三爷说:“变化的是移民政策。这次,国家是真正对得起移民,俺们基本不用再掏钱就能住进楼房里。人情味也浓了,俺老家叫姬家营村,到那里还叫姬家营村。陪送我们的领导路上还给我两箱方便面,嘿嘿,还带着碗呢!有水有电,柏油路面,国家欠淅川移民的情,这一次全给补上了!”
  问:“那没有变的呢?”
  三爷说:“那就是老百姓的厚道和对国家的那份情没有变。俺觉着,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咱做点牺牲,没啥!”
  我们相视一笑。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