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形式互动,拉近了与读者距离
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出发前的细心准备、一丝不苟,是采访时的穷追深挖、广泛占有,更是前方与后方的紧密联系、及时沟通。此次采访,前方记者同后方编辑、后方编辑同总编们经常沟通,根据前方出现的情况,适时修改采访方案,及时调整采访对象。比如,初到东莞,工厂未完全开工,务工者不能立刻工作,记者便体验了毛纺女工郭丽的一天;发现外出务工子女较多时,及时采写了《东莞“漂着”一群“小候鸟”》……这些报道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这次采访也是微信、热线电话、报纸多种形式并用的创新和尝试。在南下之时,按照总编辑的要求,记者用自己的微信创建了一个群,目的就是倾听来自各方读者的声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微信群中,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有网友用“你们是我们的眼”来形容本次记者采访之旅,也有网友向记者提出了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不断用简短的文字和便捷的手机拍照功能,第一时间向这些网友发布最新消息,得到的是网友们对报社及记者的“赞”。
本报记者张曦华兴
从2月14日跟随外出务工人员南下开始,到上周五记者返回南阳,在两周时间内,本报记者同在东莞的部分南阳务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用亲历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本报记者在体会外出务工人员酸甜苦辣的同时,也采写了一篇篇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时代脉动的新闻作品。
南下采访,是对采访作风的一次锤炼
为了获得新鲜、丰富的第一手素材,记者在农历正月十五,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同外出务工者一道踏上南下的列车,经受了一路奔波。到达东莞后,白天,记者忙着寻找采访对象,体验他们的生活;晚上,为了让读者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加班加点写出稿件。有的工厂老板怕被曝光,拒绝记者进入,任凭我们磨破了嘴皮子也没用;有的采访对象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不希望接受我们的采访,记者只能耐心沟通。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记者惯用的采访思维派不上用场,只好像拉家常一样,在繁琐的信息中提炼出精华。
为找一个采访对象,记者奔波5公里来到他家。采访结束时天色已晚,加之道路不熟、受扫黄影响没有出租车,记者只好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到居住地,双脚磨出了血泡;为了能切身感受在外打工者的不容易,记者深入工厂体验熨烫工,双手被烫了好几次,一天近千件衣服的工作量让记者腰酸背疼。
采访中,记者同样收获着感动,默默奉献的叶方亮,坚持工作的老王,不服输的刘荣霞……记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南阳人的光辉品质。若不是走出办公室,跳出新闻的地域拘囿,恐怕不会有这样“震撼心弦”的感受。
走进东莞,揭示真实的打工生活
在东莞,他们的收入怎么样、工作好找不好找、子女的就学问题、以后的发展前途、在当地的生活……记者用有限的文字和镜头,通过自己的体验,给向往外出务工的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打工环境,让他们对扫黄漩涡中的东莞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好的选择。
通过两周的一线亲历,记者最想对外出务工人员说的是:南方,并不是天堂,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外打拼,不仅身心疲惫,还可能攒不到一分钱。一位在外拼搏了十几年的老乡说,在外挣的钱多,但花销也大,如果大吃大喝,一年等于白忙活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南阳的打工环境比过去好得多,在南阳的打工收入比外地少不了多少。老乡们的最大期盼就是南阳的工业再发达点儿,厂矿企业再多些,能让他们这些在外拼搏的人不再外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读者的肯定和赞扬,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有了更真实的生活才能有更真切的感受。2月14日,本报记者带着真心、真情,乘车颠簸24个小时,随南下务工人员一起,来到广东东莞市黄江镇的街头巷尾,与他们进行了深入接触。若不是走出舒适的办公室,离开中央空调的暖风,是无法得知他们居住条件是如何艰苦,工作强度如何之大,娱乐生活是如何匮乏,子女就学是如何困难,进而采写出《一路向南,触摸他们升腾的梦想》、《毛纺女工郭丽的寄居生活》、《多彩的生活同他们缘分浅》等一篇篇蕴含温情、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
本次随访的一系列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读者纷纷来电、来信,称赞本报派记者走到基层、走近群众这种务实、为民的作风。他们希望本报把这种好作风坚持下去,不断给读者提供更美的视觉盛宴。读者的肯定和赞扬,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今后,我们将以更加贴近读者的形式,践行“用新闻纸创造美好生活”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