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89岁的冯健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冬日的暖阳辉映着阳台上火红的三角梅,精神矍铄的冯健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一些难忘的故事。
一腔热忱献新闻
1944年,19岁的冯健从南阳中学(现名南阳一中)毕业后,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胜利后,他随着学校回迁到南京。
1948年5月,冯健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当时共产党组织尚处于地下状态,入党时他取名冯健,寓意“锋剑”。大学毕业后,他受南京地下党组织委派,前往安徽采石矶镇中学教书,同时开展党的工作。不料,国民党南京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通过中央社在全国发布通缉令及通缉名单,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进步学生进行大逮捕。樊煦义的名字被列入通缉名单,他不得不连夜离开采石矶,辗转到了豫西解放区。
在豫西解放区的中原大学学习一个多月后,冯健被中共中央中原局调到开封解放后刚刚成立的新华社开封分社,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上大学时从没学过新闻专业,也没想到过会和新闻打一辈子交道。”冯健回忆道,自己从写作新闻导语到掌握新闻必备的5个W等,都是从头学起。
冯健逐步适应了新闻工作。1949年4月,冯健被抽调南下,参与新华社江西分社和《江西日报》的筹建工作。1951年初,冯健被调到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在这里,他当了6年多记者。1958年秋,冯健被调到北京新华社总社,先后担任国内部记者、副组长、副主任。“文革”中冯健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山西“新华五七干校”劳动。重返工作岗位后,虽然年近半百,冯健对新闻事业依然满腔热忱、一往情深。
1982年,冯健被任命为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1986年,他卸去新华社的领导职务,退居二线,同时被任命为《瞭望》周刊社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他主动申请办了离休手续。
冯健在新华社当过编辑、记者,直至副社长兼总编辑,工作上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他在工作中一贯注重严谨和细致。他曾风趣地说,自己很有些“坐功”,更适合当编辑,坐上几小时甚至整天伏案工作,都没有什么困难。“现在有些同志认为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如当记者有名又有利,这种看法有些偏颇。”他说,其实,编辑工作非常重要。他自己编别人的稿子,至少要看3遍;编出的稿子一定要比原稿好。
一篇名作感世人
在数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冯健采写过一些新闻名篇。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他和穆青、周原合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5年冬,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到新华社河南分社视察工作,冯健随行。在听取汇报时,了解到已故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他们认为,这个典型人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是,他们邀约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一同赴兰考采访。
焦裕禄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们。从开封到北京,三位记者怀着对焦裕禄无限敬仰的心情写出初稿,反复修改,最后经过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修改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定稿,完成了著名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文章于1966年2月7日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在全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国务院所属20个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科院等相继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在不到一个月内连续发表7篇社论,号召向焦裕禄学习。千千万万人流着热泪,争相阅读报纸和收听广播,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在我的采访生活中,从没有哪一个先进人物像焦裕禄那样,给我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撼。在写稿过程中,有好几次我一摊开稿纸,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回忆起当年的采访,冯健激动地说,“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优良作风,时时激励着我,成为我永远的学习榜样。”
1990年,冯健和穆青、周原一起重访兰考,写出了又一篇激动人心的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曾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后来这样回忆:“我曾应邀前往新华社,看到这三位老同志在社长办公室里对这篇稿子作最后修改。这不是一般意义的修改,而是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倾注在作品里,似乎在和笔下的人民同声呼唤、呐喊。我清楚地看到,三位老同志的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大人而不失赤子之心,我的心被震撼了!”
一片深情在故乡
冯健从1944年负笈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至今已70年。光阴荏苒,他一直以赤子之心牵挂着南阳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母校南中的琅琅读书声,抗战时期母校迁至宛西山区那一段艰苦而快乐的读书生活,都让我特别眷恋;南阳灿烂的楚汉文化、历史上以‘四圣’为代表的杰出人物,都让我感到自豪。”冯健深情地说。
作为南阳中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冯健和校友会的朋友们多年来热心组织活动,促进在京的南阳中学校友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推动校友会为京宛两地牵线搭桥,为家乡振兴贡献绵薄力量。
冯健经常阅读《南阳日报》,了解南阳各项工作、事业的发展情况。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举办前夕,他曾发来寄语,通过《南阳日报》为家乡人民筹办盛会鼓劲加油:“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南阳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喜事。它必将极大地提升南阳广大农民的体质和全面素质,从而进一步振兴南阳的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
了解到南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冯健动情地说:“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南阳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了很大提升。今后,南阳这座文化名城必将进一步发挥其文化优势,必将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