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庆:倾情贫困学子的“个性部长”

2014-03-07 09:19:00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他是一位寒门学子。读高中时,为省下一块钱的路费,每周徒步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80多公里。大学4年,全靠国家助学金度日。他是一位副部级领导干部。从翻译到驻外使馆官员,从处长到局长,再到副部长,近40年从政生涯,秉性不改,被大家亲切称为“个性部长”。


张保庆题词:“奋飞”

张保庆近照  
       他是一位寒门学子。读高中时,为省下一块钱的路费,每周徒步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80多公里。大学4年,全靠国家助学金度日。
  他是一位副部级领导干部。从翻译到驻外使馆官员,从处长到局长,再到副部长,近40年从政生涯,秉性不改,被大家亲切称为“个性部长”。
  他曾参与教育发展改革规划,高校扩招、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等这些教育改革关键词,至今仍是教育界的重大课题。
  他还是一个性情中人,看到贫困大学生无钱上学的种种窘境,潸然泪下,收到各地学子寄来的求助信有几麻袋。退休后,他通过由其任理事长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募款资助230万名贫困学生。
  这就是教育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张保庆,镇平县晁陂镇人。
  从寒门学子到副部长
  张保庆1944年出生于镇平县晁陂镇魏岗村,自幼家境贫寒。1960年,贫寒的张保庆考入内乡第一高中。
  “1960年到1964年这段时间,一日三餐都是窝窝头,吃得胃酸,后来索性一天只吃一顿饭,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张保庆回忆说,尽管家门口就有汽车,但为省钱,赤脚步行5个多小时到学校,一周一个来回,“一出校门就把鞋脱了放书包里,怕鞋磨坏得太快”。
  据张保庆的诗集《抱清吟》记载,有一次,深冬大雪,他被困在学校,正为一周生活发愁时,见到父亲满身皆雪闯入,说是专为送白薯而来。张保庆闻之泪下,父子相抱痛哭。
  1964年,张保庆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全靠着国家一个月18元钱的助学金,才完成了4年学业。大学毕业后的10年间,张保庆主要从事外事工作。1979年,到教育部工作,历任处长、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
  在教育部任副部长期间,张保庆主抓全国教育改革发展与规划,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师工资待遇、高校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民办教师资格认定、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课程改革等。这些教育改革关键词,都是在近10年间提出并逐步推进的,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助学贷款比天还大”
  虽然身为人人羡慕、敬仰的副部级领导,但张保庆始终未曾忘记几十年前的苦难。他说:“贫寒在赋予我人生不断向上动力的同时,也给予我对贫困学生与众不同的感情。”
  1999年,高校扩招,学生上学成本急剧增加,也曾是农村苦孩子出身的张保庆夜不能寐:“决不能让高额学费把优秀农民子弟挡在大学门外!”他一再主张加大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力度。
  张保庆有句名言:“家庭贫困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高中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解决不了,可先借路费到高校报到;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直接找我!”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贫困大学生直接寄给他的信,加在一起足足有几麻袋。信中那些悲伤的故事和无奈的求助,常常让他落泪、叹惜,甚至愤怒。
  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他曾在会议上多次跟有关部门辩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给学生贷款有什么了不起,学生守信不守信,8年后再下结论!”
  “在我脑子里,助学贷款这件事情比天还要大。”2005年7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张保庆对没有按照国务院规定落实助学贷款政策的8个省点名批评,并给予相应惩罚。“为推动助学贷款政策落实,我们能想出的办法都用上了。”张保庆说。
  缘于此,张保庆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他被称为“很有个性”、“不带官腔、没有官话”、“一腔真情抓教育”的官员。
  2006年3月,中国教育基金发展委员会挂牌成立,已退休的张保庆任理事长。7年多时间里,基金会先后募集到近60亿元,资助230万名贫困学生。张保庆坦言:“我们从不请吃饭,从不答应任何不正当条件,决心将健康慈善做到底!”“在南阳学习生活20年,父老乡亲和学校的教育培养教会我做人做事道理,老师恩情铭记于心。”张保庆回忆说,由于家庭贫困、学习好,他上高中时曾得到班主任田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周济。
  张保庆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高三上学期,因临桌女同学钱包丢失,怀疑是他所为,性格耿直的他愤然退学。事发后第三天,女同学的钱包就找到了。
  让张保庆感动的是,一个深冬的夜晚,他还在睡梦中,眉毛和胡须上都挂满了霜花的田老师出现在家门口,劝他回校读书,并用自己右派的经历,教育张保庆要不怕坎坷,直面人生。
  “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一直以来,我都告诫自己不能忘本,要对得起恩师和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做事凭良心,坦荡、正派,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离开南阳的张保庆,家乡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升本和南阳卫校升大专时,他都热心帮忙筹划、促成。
  张保庆坦言,因要职在身,多年来,他回南阳次数并不多,但对于家乡的发展变化一直密切关注,经常在网上浏览,看到各大报纸和文摘上有关南阳的东西,都会让秘书复印收集起来。
  至今已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张保庆,对家乡的教育倍加关心。他认为,近年来,南阳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不能骄傲,一定要把人口优势化为资源优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常抓不懈。
  “南阳是个好地方,在中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就,今后南阳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希望老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清醒、坚定、真抓实干,相信家乡明天更美好!”张保庆深情寄语家乡。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