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捍卫这样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全乡就有200多名。”寨根乡党委书记杜晓伟告诉记者,乡里坚持政府主导干部示范带动,并与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小蘑菇生产百强村镇。如今,每公斤鲜菇销售价格比临近乡镇高一块多钱,使广大菇农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然而,在西峡县刚开始发展香菇种植业时,群众对袋料香菇却一点认识都没有,大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都不愿第一个吃“螃蟹”。在寨根乡更是如此,原因是非常贫困(1996年寨根乡被评定为省级贫困乡),群众填饱肚子都困难,谁还会去尝试种植香菇。
村组干部、优秀党员、人大代表们率先种植了1000袋至3000袋不等规模的袋料香菇,并向群众传授香菇种植技术。到2000年底,全乡50%以上的农户种植了袋料香菇,袋料香菇种植技术基本成熟。一些农民技术员还依靠掌握的食用菌技术走出家乡,到湖北、陕西等省吃起了技术饭。如该乡界牌村的朱仕银、桑树村的陈延华等人,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富了起来,有的还当上了大老板,常年从事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菌种生产供应和香菇辅料销售等,成为该乡外向型产业富户。2003年,香菇已成为该乡农民致富的重要项目之一,“贫困乡”帽子也一举脱掉了。
时代在进步,技术更标准。2013年以来,寨根乡围绕“基地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种植”的目标,大搞香菇标准化生产培训,普及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知识,不断提升香菇产业化水平和菇农的品牌意识,大大提高了香菇的口感和档次。通过不断努力,该乡建立健全了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资金扶持体系,建起大型冷库和质量检测站,实现了500万袋香菇标准化基地“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示范效果,先后荣获全国出口香菇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称号。
特别是香菇标准化种植的大力推广和精细化管理,使香菇产业优势凸显,广大群众种植香菇的积极性高涨。2014年,全乡外购木屑3万吨,种植香菇1500多万袋,户均1.15万袋,人均种植3600袋,实现产值1.3亿元,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香菇产业。以寨根村为例,2012年,全村412户村民,其中320户种植袋料香菇,种植规模180万袋,产值达1260万元,户均收入近4万元。到2014年,全村361户种植香菇480万袋,产值达到4610万元,户均创收高达12.8万元。
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年来寨根乡考察调研的专家、客商络绎不绝。寨根乡乡长秦思自豪地说,标准化种植使香菇产业效益持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靠种菇钱袋子鼓了起来。全乡已培养156个专业大户、56个农村经纪人,初步形成了绵延15公里长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长廊;20%左右的农户除了种植香菇外,还建起冷库,搞香菇加工,带动全乡60%的菇农忙完自家活儿后再在家门口打零工挣钱;100多家从事香菇保鲜、加工和销售的农民老板开着小车做生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佼佼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