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新在竹林里观察竹笋长势
365滚球投注讯 三年前,为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生态建设,年逾花甲的他从浙江省安吉县来到河南省淅川县,指导淅川人民发展竹产业;
三年后,在他挥洒汗水的大地上,一片片绿色的竹林正迎风招展,生机盎然。
他,就是淅川县林业局聘请的高级工程师张培新。
退而不休的“毛竹专家”
南水北调,世纪工程。水质保护,特殊使命。如何带领百姓致富?如何保持水质安全?淅川的决策者决定大力发展毛竹产业。
为了少走弯路,充分验证淅川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是否适合毛竹生长,急切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专家为该产业把脉指路。关键时刻,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离退休高级工程师张培新挑起了这副重担。
2012年5月,张培新刚到淅川就马不停蹄下乡调研。淅川县地处库区、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张培新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工作,白天调研、拍照、记录,晚上熬夜整理笔记。在下乡实地考察过程中,看到淅川还有很多亟待绿化的荒山,他心急如焚。那段日子里,他顶烈日、冒酷暑,走田坎、跑山路,踏遍了淅川县的荒山、沟壑。
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张培新得出权威结论:淅川县非常适宜发展竹产业,这给淅川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倾心奉献的“老黄牛”
“这是在荒山石缝里造林,大家一定要深挖穴、浅栽种,先填入一层表土,再放下土球,捣实后让竹子喝饱水,覆盖5厘米左右厚的松土,明年就是一片竹海……”在上集镇孤山造林现场,张培新耐心指导造林队员们种植毛金竹。
“对新造的毛竹林应及时除草松土、灌溉施肥,除下的杂草可覆盖在林地上,以减少林地水分蒸发……”在老城镇七里村的竹产业基地,张培新教授给林农们进行现场培训。
这两年,这位个头不高、技艺高超的老专家,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奔波于淅川县的各个乡镇,通过实地培训、现场指导、与民座谈、发放技术材料等方式倾心为林农服务。当时聘请张专家时,考虑到老专家的异乡之苦、思乡之切,淅川县林业局只要求张培新每年来6次,每次服务不少于3天,但为了让造林户尽可能多地掌握竹林种植技术,张培新每次都主动延长服务时间,一心想把所学的林业知识奉献给渠首人民。
扎根渠首的“常青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几年来,在张培新的耐心培训指导下,淅川的百姓们都成为一个个“土专家”,讲起栽竹心得都是头头是道,再也没有昔日的茫然无措。全县引进了白叶灰竹、花竿红竹等特色品种,发展各类竹子2万多亩。如今,走进淅川,放眼远眺,一片片竹林宛如绿色海洋,吮吸着甘甜丹江水的竹子正拔节生长,为库区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由张培新牵线搭桥,安吉的一些竹子加工厂前来投资兴业,生产出的竹子工艺品美轮美奂,目前,全县已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格局,淅川县返乡创业人员张建昌在张培新教授的帮助下成立了淅川县竹博园竹业有限公司,从浙江安吉引进笋竹、雷竹、紫竹、斑竹、金镶玉等竹品种108个,建成了竹制品展览厅、竹啤酒加工厂等,带动该镇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成为兴镇富民的“金钥匙”……
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张教授为建设生态淅川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把竹子当做他的孩子,竹林当做他的家,用责任和爱心在渠首大地谱写了一曲曲绿色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