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下乡采访时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焚烧秸秆现象大有改观,但仍有少数地方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方城县某镇一处焚烧面积就达百余亩之多,令人不解的是,该镇的禁烧指挥部与焚烧点仅一路之隔。
目前,不少地方秸秆禁烧工作已经改变以往严防死守的工作方法,而是积极想办法对秸秆禁烧进行疏导,想办法如何利用秸秆。在采访中,许多乡镇干部认为,“禁烧”工作禁不是关键,政府如何疏导,做好服务才是秸秆禁烧的出路。
新型打捆机,把秸秆打成捆,用来养牛,发展菌类生产等等,都为秸秆找到了出路。记者在方城县广阳镇采访时,镇干部告诉记者,收麦时,他们发现收割机留的麦茬较高,立即对此加强管理监督,使收割后的麦茬高度不影响玉米的播种,解除了农民的忧虑。在赵河镇,10余万亩小麦秸秆除大部分还田外,政府还发动养牛户、养羊户,在田间地头收购秸秆作为饲料,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问题。社旗县桥头镇秸秆回收利用加工厂进行深加工,把秸秆变成新型的工业燃料,既不烧秸秆,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等等。
事实上,焚烧秸秆的害处以及秸秆的用处,农民心里很清楚。要治理秸秆焚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让农民不想焚烧,感觉烧了浪费。记者曾多次采访过焚烧秸秆者,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也不想烧,可谁帮我们把秸秆拉走?
显然,这不能仅靠农民自己。如果为农民着想,那政府就该有所作为,比如政府统一组织清运秸秆,农民只需出力,甚至还能得到适当补偿。还可以引导项目投资向秸秆综合利用倾斜,通过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促进秸秆的废物利用。
一些地方禁烧规定之所以总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于治理思路存在问题。所以,治理秸秆焚烧必须改变思路,多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多些人性化管理,不仅要“堵”,更要“疏”。如果不能及时为农民的种植扫清障碍,不为秸秆找到一条环保无公害的解决途径,再多的规定,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