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家电业,而改变的时间点比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更早。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正在从冷冰冰的硬件比拼向集“软件、硬件、内容、服务、运营”于一体的竞争模式转变,各种对原有商业模式的“破坏式创新”行为层出不穷,并在重新构筑行业竞争格局。
传统家电厂商
渴望拥抱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传统企业不多,连国有银行的行长都抱怨说自己的行业现在是弱势群体,其中互联网企业的冲击力量不可谓不强,何况已经市场化相当成熟的传统家电行业。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电制造业如果不加快向互联网转型的步伐,势必是死路一条。未来智能家电的竞争也将由产品硬件和价格之间的竞争扩展到内容、运营和服务的平台竞争。
海尔是国内进入互联网车道较早的家电企业之一,在经过了10年的互联网改造之后,如今在谈及面对“互联网+”时,张瑞敏仍然坦言:对于未来的互联网改造之路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今年年初,海尔举行了创业30周年庆典,从1984年12月26日开始创业的海尔并没有刻意去营造庆祝的气氛,相反,其召开了一场以海尔互联网模式创新为题的研讨会,请来管理学界的学者与教授,为张瑞敏最新的一场“变革”助阵。
会场外的展示区里,陈列着海尔智能烤箱、空气魔方、雷神笔记本、智能酒柜、模块化电视、智能家居套件、3D打印机、免清洗洗衣机等最近一年里主推的产品,每一个展位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和显示屏,用来演示这些家电产品配套的APP。其中的大部分产品分别属于海尔一个个内部孵化的小微公司。而截止到去年5月末,海尔的在册员工从2012年的86000人减少为不到65000人,而和海尔牢牢绑定的小微公司数量却达到了2000个。
海尔最终的改革目标是取消中间管理层,只剩下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人。张瑞敏在海尔发动的所有变革的指向,都是在消解海尔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属性,最终也可能会消解海尔原先清晰的企业边界。
从海尔的破坏式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家电厂商拥抱互联网的意愿之强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但是从目前来看,所有的厂商都通过“小米+美的”的方式实现拥抱互联网并不现实。因此像海尔一样的传统家电企业大都采取壮士断腕的方式来实现蜕变。
创新还是被革命
对于家电厂商来说,目前让他们最焦心和致命的是渠道与话语权的流失。厂商与卖场之间的恩怨情仇现在有了更可怕的敌人。2014年,海尔的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而这样一个看似不坏的数据,还不到天猫商城“双十一”一天的交易额。
没错,敌人是互联网。
家电行业并不是互联网唯一破坏了游戏规则的行业,但是结果已经摆在我们眼前:生态圈已经完全被改变了。面对新出现的这些搅局者,家电厂商把彼此作为对手也许根本不算什么。
到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90年代那种掌握在家电厂商手中的话语权,已经不复存在了。
互联网公司的套路
那些新来的互联网对手,并不在乎你曾经花了多少年在制造电器这件事上。在电商还未足够强势的时候,国美、苏宁还能够在卖场里用“网络最低价、更便宜”展开促销。然而,在国美、苏宁纷纷投放大幅广告为自家电商导流的时候,我们发现:电商已经完全消解了那些原本存在于多层分销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当主要的购物空间从实体店铺转移到虚拟的电商,流量代替渠道成了商品销售的命脉。原本在大城市购买更便宜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只要能够联网,消费者看到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区别无非是,物流是否能够保证及时送达。零售商再也没有办法把出厂2000元的商品卖到5000元。
家电业重筑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浪潮和跨界竞争冲击下,家电行业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和产业生态的变革仍处“进行时”,智能家电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变得系统化。欧美、日本的一些专注于硬件的传统家电巨头正在因为不适应智能家电时代带来的巨大变革而逐渐退出市场,中国乃至全球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新构筑。在“互联网+”时代,适者生存才是硬道理。
30年前,还是国有企业厂长的张瑞敏砸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如今,张瑞敏宣称要砸掉企业本身。30年间,跟张瑞敏同时代的明星企业家有很多,比如“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在首钢“打破国企铁饭碗”的周冠五、在浙江海盐衬衫厂实行“奖金制”的步鑫生。如今,他们大部分或者淡出,或者退休,而30年前来到海尔的张瑞敏,如今仍然在为海尔寻找出路。
我们可能不用太在意“砸掉企业”的说法,在海尔30年的故事里,这已经是海尔第5次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或者改变“管理模式的名字”。在海尔反复声称自己面临“生死关头”、急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努力中,我们更愿意厘清一个问题:海尔究竟遇到了什么大问题?
事实上,从数字上来看,海尔在过去一年的表现还不错。轮值总裁周云杰在开场汇报里宣布海尔在2014年全球营业额达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
智能家电将对旧商业
模式进行破坏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家电行业的竞争从纯粹的硬件较量升级为系统集成层面的竞争。智能使单一的家电功能得到了扩展,以智能电视为例,用户可以自行卸载、安装喜欢的应用。使智能电视成为个性化的家庭娱乐设备。除了收看视频节目,智能电视同时承载了游戏、购物、社交、教育等更多功能,智能电视的产业链角色增多,盈利模式得到扩展。涵盖了更多产品的智能家电则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巨大改变的背后,隐藏着多个细分市场。
依靠一次性销售硬件设备赚钱的传统商业模式将被“互联网+”击得粉碎,后进入家电行业的IT、互联网企业企图“弯道超车”,传统家电巨头也纷纷做出新的战略调整,积极主动地全面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研发思维颠覆传统思考逻辑,进行破坏式创新,并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终端+数据+内容+服务”的新商业模式正在智能家电领域大行其道。
例如,在长虹新的三坐标战略体系中,首次提出将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作为新的三坐标体系的发力方向,通过各类智能化的终端,与网络化的云服务平台和相应的大数据商业模式开发,再引入协同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在互联网时代激活长虹原有的家电、手机、通讯、信息等各类家电业务,从而在消费市场释放新的竞争力。
彩电行业在迈入智能电视时代之后,正在从之前的“看电视”,到目前的“玩电视”,且正在向融入智能家居领域的“用电视”过渡。所以,之前行业的众多游戏规则、操作模式都得推倒重来,重新寻找新的盈利方向。企业越了解用户,越接近用户,就会带来更多的盈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