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骏声:写县志的“绣老汉”

2015-07-01 09:24:14   来源:南阳晚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6月的白天总是来得比较早。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社旗县城的街道上已经是车来人往。看着房间里的家具在晨曦中越来越清晰,85岁的杨骏声老先生就开始起床。简单的一番洗漱后,他便戴上那副五六百度的近视眼镜,坐在屋里那张漆面剥落的书桌前,执笔、写字。

    365滚球投注讯  6月的白天总是来得比较早。
  
  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社旗县城的街道上已经是车来人往。看着房间里的家具在晨曦中越来越清晰,85岁的杨骏声老先生就开始起床。简单的一番洗漱后,他便戴上那副五六百度的近视眼镜,坐在屋里那张漆面剥落的书桌前,执笔、写字。
  
  这种生活,已经持续了22年。
  
  自从1993年离休后,杨骏声就专注于社旗县志的撰写工作,手书近30篇约25万字有关赊店历史文化的文稿,并回忆整理154首抗战救亡歌曲,被称为赊店古镇的活字典。
  
  近日,沐着蒙蒙细雨,记者前去拜访这位在刚刚开幕的第二届关公文化节中担任顾问的离休老教师,听他讲述他和赊店的故事……
  
  从家史到县志  一位老人的一番深情
  
  在山陕会馆东侧一条古色古香的巷子里,细雨打湿了青石砖地面,今年85岁的离休老教师杨骏声就住在这里。
  
  一块竹编门帘挂在一间临街的房门前,将第二届关公文化节的喧闹挡在门外。发丝银白的杨骏声坐在书桌前,握惯了钢笔的手有些颤巍巍地翻着史料,旁边的稿纸上是一部题为《侃古论今赊旗店》的书稿,已经用钢笔密密麻麻地写了厚厚的一沓。
  
  “来来往往的街坊看我整天在屋里不停地写写写,就有人叫我‘绣老汉’哩。”有点耳背的杨骏声摆着长有老年斑的手,大声笑着说,“他们是把我比成从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楼小姐呢!”
  
  杨骏声不停所写的,就是让他因此而享有“古镇活字典”之称的社旗县志。而他最开始筹划撰写的,其实并不是县志,而是家史。
  
  身为后汉杨震后裔,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杨骏声,自小便在父亲杨兆玺的家史教育中成长,每每讲到杨震为官时严词谢绝行贿人员时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父亲就喟叹不已,教导儿子要像祖上那样做一个光明磊落、心怀责任的人。
  
  1993年从社旗县一高离休后,杨骏声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家史的撰写中。在写到自己祖父辈和父辈在当时的赊店古镇经营的家族生意因敌人的狂轰滥炸而停业时,他突然意识到,父辈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赊店历史沧桑的一个个真实例证。
  
  “我何不以家史为切入点,以县志为大方向,来写写赊店的历史文化呢。”杨骏声摘下眼镜,眯缝着眼睛说,“这也算是不辱没了祖宗呢。”
  
  从过去到现在  一个名镇的一段历史
  
  一张老式书桌、一盏台灯、两副近视镜、满书橱的书籍,以及一沓沓稿纸,便成了杨骏声离休后的忠实伙伴。
  
  为了考证赊店镇名称来历,他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一次次到南阳市图书馆翻阅清代光绪年间的南阳县志。无论去哪儿,他都随身带着放大镜和笔记本,听到或遇到有价值的内容,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数年间,他摘抄了几十万字的碑文,成为研究山陕会馆商埠文化的重要史料。
  
  “写东西一定要有根有据,闭门造车那咋行?做学问要以史为鉴!”拍着桌子上放着的一本厚厚的《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杨骏声有些激动地抬高了声调,复而,他又摇摇头叹息,“现在有好多文化人,都忘了‘严谨’俩字了。”
  
  满身学者气的杨骏声的确做到了“严谨”二字。为了寻根溯源有据可依,他先后花了五六万元钱,买来《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河南通史》等300多种书籍,还托人从市图书馆复印出《新修南阳县志》等资料。
  
  为了回忆整理《难民哭五更》等抗战歌曲,他多次找到原木器厂会计、老同学马荣华,一起回忆商讨,反复印证。不止一次,他因投入写作而冷落家人和来访者。
  
  1998年,杨骏声老伴因双腿骨折从此卧病于床,直至2010年去世。12年间,他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撰写县志。很多时候,老伴疼痛难忍,他只能在夜里等妻子熟睡后,洗完了尿布,然后打开书桌上那盏用了多年的台灯,开始写作。
  
  从花甲到耄耋  一段时光的一份记忆
  
  22个春秋,从花甲岁月到耄耋之年,杨骏声发丝变得雪白。一双手,也因为常年握笔,而变得越发颤抖。
  
  1996年,他离休后写的第一本文史资料《山陕会馆史话第七辑》付梓出版,由县档案馆存档。
  
  1997年,他参与撰稿的《社旗山陕会馆》问世,成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山陕会馆的专著。
  
  2005年,在老伴患病卧床期间,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出版,他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撰稿人。
  
  二十多年,他共计写下了近30篇约25万字关于赊店历史文化的文稿。除此之外,他还收集整理了154首抗战救亡歌曲,装订成册并教中小学生传唱。
  
  2003年8月,杨骏声被赊店文化研究会聘为理事。2006年9月,被社旗县博物馆聘为顾问。他还时常被学校、司法、计生等部门邀请去讲述抗战故事、谈论赊店历史,教青年人勿忘国耻。
  
  “可以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像杨老先生这样,对社旗历史和赊店文化了解得如此透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和传承的。”社旗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申鸿皓感慨地说。
  
  进入夏天以来,杨骏声的睡眠越发少了。很多时候,他半夜有了灵感,都要披衣起床对灯挥毫。“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不好了。要是当时不记下来,扭头就忘了。”杨骏生挥挥皱纹丛生的手,笑了笑,转而又叹口气,“我得赶紧把我知道的历史都写下来啊,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