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公祠内景

“自跪自歌”画像
提起宛西自治,人们多会想起别廷芳,想起内乡,其实,这场发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轰轰烈烈的自治运动,是由彭锡田倡导发起的。1930年,这位镇平人联络了淅川陈重华、内乡别廷芳与邓县宁洗古,成立“宛西地方自卫团”,提出“宛西地方自治”口号。彭锡田主张“自卫、自治、自富”,他治下的镇平“汽车便利、电话灵通、学校林立、应有尽有”。
由于改革,彭锡田触犯地方豪强的利益被杀害,宛西群众为纪念这位地方自治领袖,修建彭公祠。近日,市古建所将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修完毕,记载了一段宛西自治风云史的文化地标,再次展现出迷人光彩……
书写一段宛西传奇
祠堂门口,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支了一个小摊,卖些矿泉水等小商品。老人姓李,头发已花白,负责看护彭公祠多年。说起彭锡田,老人脸上洋溢着敬佩的神情,她更习惯称呼彭锡田为“老彭先”,“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都不知道彭锡田是谁,但说起‘老彭先’,他们都知道!”李老太不识字,却可以熟练背下《自求自词》,有游客念错,她都会一一纠正。问其是彭锡田的本家还是亲戚,老人却说什么都不是,在这里看护只是出于对彭锡田的敬仰……
宛西自治,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插曲,已成为历史的烟云,宛西人对彭锡田的敬仰源于他的爱民情怀。
“提起宛西自治,大多会想起别廷芳,想起内乡,其实彭锡田才是宛西自治的倡导者。”站在彭公墓前,姚金波发出感慨,1930年9月,彭锡田联络淅川陈重华、内乡别廷芳与邓县宁洗古,经过三天密议达成了一个宛西四县联防剿匪的协议,成立“宛西地方自卫团”,并联合提出“宛西地方自治”口号。“以彭锡田遇害为界限,宛西自治大略可以分为‘彭锡田时代’”和‘别廷芳时代’两个阶段。”
姚金波背后,陆续有游人在祠堂进进出出,鞠躬祭拜。掩映在绿树雾霭里的彭公祠,今天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地标,它已经升华为缅怀先贤地方。⑤5
剿匪安民威震南阳
从南阳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子直抵彭公祠门口。
彭公祠坐落在镇平县菩提寺景区,毗邻菩提寺。随山势梯次延展,牌坊、祠堂、墓园、六棱碑,一一入目。顺山道横斜下三五十步,就从一侧进入了彭公祠。祠堂是四合院落,正面迎门有牌坊,上书“流芳千古”四个篆刻大字。随行的市古建所副所长贾付军说:“彭公祠建于民国23年(1934年)。彭锡田,字禹廷,镇平县七里庄人,是抗日名将彭雪枫的堂叔。”“彭锡田早年在冯玉祥领导的西北革命军任要职,1927年6月随北伐军由西北进入河南;同年8月,因其母病危返乡,时值镇平县土匪猖獗,彭锡田应民众恳请,出任镇平县南区区长,组建地方民团,剿匪安民,一时声名威震南阳。”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镇平县文化局局长姚金波介绍。
遇害传噩耗举国震惊
彭锡田从政的最大功绩,当属地方自治,他提出了“自卫、自治、自富”的自治纲领。祠堂正中挂有《自跪自歌》画像,上书《自求自词》:“……岁月易迁,速醒莫长眠;立志要坚,读书要专;今日应为之事,切勿待明天……”他倡导地方自治的决心之大和律己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依照彭锡田的设想,他要把自己的自治成果由镇平一县发展到宛属各县乃至全国,最终要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村无讼,家家有余’。”姚金波介绍,1930年彭锡田成立了镇平县自治委员会和十区自治办事处,并组建民团,有计划地训练壮丁。同时植树造林,治河修路,开办工厂,推广良种,禁烟禁赌……短短几年,镇平境内土匪绝迹,人民安居乐业,广受称赞。同年,在彭锡田的倡议下,内乡县民团首领别廷芳等人聚首内乡县城,接受其地方自治主张,成立宛西四县地方自治委员会和宛西四县联防办事处。
彭锡田的改革,触犯了地方豪强的利益,他们贿买彭锡田的侍卫杨天顺,于1933年3月25日夜将其杀害。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全国各地社会名流、文人学者前来致祭者甚多。孙科送挽联“继国父遗教,为自治先驱”;李宗仁送挽联“功在乡邻”;黄炎培送挽联“做下层工作,享上等荣誉,大丈夫当如是也!……”
宛西群众为纪念这位地方自治领袖,为他立祠奉祀。现今祠堂旁的山腰上,仍屹立着一通六棱碑,碑的六面题词对彭公作出评价:“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仁至义尽、民众生佛、村治先河、救世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