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我这黄黄苗(蒲公英)晒得可干啦!”“25斤8两,算26斤!”“哎哟,王大娘,您这柴胡真不错,来,我给您过秤!”……
10月19日,在方城县拐河镇滨河路南段的澧阳中药材合作社,红红火火的中草药交易正在进行,合作社的里屋,一袋袋药材码得整整齐齐,淡淡的药香沁人心脾。问及地处偏僻的拐河缘何会有这样红火的中药材生意,合作社的田坡说:“好药材、好销路、好政策,成就了这样的好生意!”
拐河镇地处南阳盆地北部边缘、伏牛山东麓和秦岭山脉余脉交会处。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潮湿,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75%林间散布着150多种中草药,仅丹参、柴胡、何首乌等主产、地道药材就有30余种,被誉为“百草山”、天然药库。然而,由于拐河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市场闭塞,前几年,上好的中药材一直卖不上好价钱,农民们采药、种药积极性不高。
“看着这么好的药材在山上自生自灭,实在可惜,如何让满山的中药材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疙瘩,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咱有责任落实好这个事。”方城县人大代表、拐河镇人大主席团负责人赵宗东说。2010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赵宗东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中药产业上做出点名堂,畅通销售渠道、打出拐河中药材的原生态品牌是突破点!想把这个产业做好,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咱采收的药材质量过硬,再是招引识货的买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要从草药收购入手,赵宗东从全镇草药收购点中,挑选出几家从业时间长、群众基础好的收购户,帮助他们成立中草药收购合作社,就质论价,规范收购市场。随后,赵宗东和合作社社员们一起到禹州、驻马店、亳州等地考察中药材市场、联系客商、推介拐河的中草药。看到考察组带到面前的样品,亳州客商十分感兴趣,一位张姓老板还随考察组成员一起到拐河考察药源地,对拐河近乎原生态的中草药生长环境和中草药品质大加赞赏,并委托合作社大量收购。
满山的中药材从此有了好价钱,“今儿一天俺老伴俺俩就卖了160多元!收入和工地上的小工差不多!”拐河镇白秀沟村村民刘兴旺兴奋地说!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他们或设点收购,或流动收购,大量的拐河中草药走向了大市场,药农了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2011年,光采药一项,全镇药农就增收6000多万元。
“靠采药卖钱不是长久之计,要打造中草药的拐河名片,产业化发展是关键!”镇长关宏宇对拐河中草药的发展有着更高端的规划。
早在2008年,该镇就探索裕丹参的仿野生人工种植技术,镇政府专门成立了丹参生产办公室,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丹参、柴胡等中草药种植产业。
“除了丹参,去年,我随人大考察组去驻马店学习了夏枯球的麦田套种技术,回来后试种了10亩,亩均增收2000多元呢!”东关村村民张留成种药见到了大效益。像张留成一样的中药材种植大户,拐河镇还有200多户,规模发展裕丹参1.8万多亩,夏枯球、芍药、薄荷等中药材2000多亩,年产值达4000万元,药农年户均增收3700多元。
昔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百草山”,正渐变为名声远扬的万亩药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