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行万里 创业十万人

2013-09-25 18:57:1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摘要]    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西上青藏高原,东去沿海珠三角,只要有汽车跑的地方,就有邓州人校油泵!    有15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邓州,在校油泵这个行业里,从业人员达到10余万。用当地农民工的话

  

  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西上青藏高原,东去沿海珠三角,只要有汽车跑的地方,就有邓州人校油泵!
  
  有15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邓州,在校油泵这个行业里,从业人员达到10余万。用当地农民工的话说:“俺邓州10万人校油泵走遍天下,还走到国外哩!”
  
  在邓州,朱营、穆王村是外出校油泵人员集中的村。今年6月,记者向西南行川滇,对朱营、穆王村农民工走四方校油泵作现场采访。
  
  远行到青藏
  
  边学边开店
  
  邓州农民学习校油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柴油发动机工作一段时间,油泵、油嘴总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需要修理或在试验台校准。随着全国公路运输的日益繁忙,随着柴油机动车的增加,校油泵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
  
  在邓州赵集镇穆王村,村民王长柱1989年走出去校油泵,算是比较早的。今年6月3日,记者在四川三河物流区见到长柱时,他畅谈当年村里的情况是:“亲帮亲,邻比邻,老子带着儿子往前拼。”当时会校油泵的人少,“亲帮亲”就是亲戚教亲戚,像表叔带表侄、舅舅带外甥等多的是。所谓“邻比邻”,就是邻居看着邻居有人走出去校油泵了,于是在家里待不住,比着跑出去学校油泵,甚至自己不会校,也要开店聘请师傅来校。
  
  至于王长柱,典型的“老子带着儿子往前拼”。2001年,长柱的儿子王孟16岁,他爷俩和同村的3人,一起走西藏。之前,长柱曾跑青海,跟着亲戚学两年校油泵。积累了技术,攒了些钱,于是他远行西藏,开拓出校油泵的一块新天地。
  
  当初在青海做事,长柱他们已经遍尝辛苦,此去西藏也是抱着吃大苦的准备。他们一行5人进入藏区后,才算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吃大苦。目的地是阿里地区的格尔,就是孔繁森同志生前工作的地方。这里缺氧,5个人个个背一个氧气袋。半路就有两位高山反应挂起吊瓶。西藏气温低,冬天零下20摄氏度是常见的,修油泵油嘴戴两双手套也冻得手伸不直;紫外线强,冬天冻红的脸慢慢就成了紫红色……
  
  无论多苦,他们坚持下来了。刚去没有钱,他们把一校验台拆开,一件一件背下山。等到千辛万苦租了店,接上电,口袋里只剩下200元钱,只好将一天三顿饭节约成两顿吃。他们在公路边打出醒目的门店招牌“河南南阳校油泵”。之后经过一年的奋斗,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又坚持7年,老子把儿子王孟带成了校油泵的熟练工。直到2009年,长柱父子离开西藏,入川发展。
  
  亲邻传帮带
  
  云南创新业
  
  “我是被逼着出来校油泵的”。在云南省安宁县禄膘镇,来自邓州市穆王村的程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这里开门店干校油泵的行当已经12年了。当初“被逼”,是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外出校油泵的人,就连他刚成家的闺女和女婿,也都在云南校油泵。自己呆在村里光种个庄稼,觉得很没有脸气。于是在2000年初,“奔五”年龄的程道明下了大决心,带上家里仅有的5万元钱,奔安宁从“零”做起,加入校油泵大军。
  
  没有技术开门店,就得先聘请有技术的师傅。好在门店选在安宁至楚雄的高速公路边,地理位置优越,业务日益扩大。2005年,道明的儿子程晓峰从部队退伍回来,校油泵的技术逐步全套学会,于是一店扩为两个店。谈起几年来的经营,年轻的晓峰说:“门店生意一要讲技术过硬,二要不辞辛苦。”2011年11月,跑石林的一辆大货车出了问题,司机是老客户,四川人,他拉了30吨鲜鱼,焦急地在200多公里外求援。于是晓峰驾车赶去,用1小时就解决了油泵的问题。如今,程道明的两个门店聘3名技术工人,去年还新购置了升级的试验台。当初“被逼着”拿5万元要搏一把的程道明,在县城新建的小区里,买了一套有电梯的140平方米的房子。随着高速公路的发达,他和儿子对业务发展很有信心。
  
  邓州人走遍全国校油泵,亲邻传帮带是一大特点。像穆王村的程道明,当初是女婿杜传一在安宁校油泵,传一的技术是跟着邓州林头村姨家表哥,在昆明小板桥镇学的。你教我,我带他,光是在云南校油泵门店就有16处。他们开门店,各打各的牌号。像当年毛头小伙子杜传一,如今在安宁开店打出的招牌:南阳老杜——电喷电控高压共轨维修中心。随着柴油发动机的日益先进,他们在电脑上互相沟通学习技术,解决修理中的难题。
  
  跨国校油泵
  
  名声响四方
  
  邓州校油泵的农民工大军是在20余年间不断壮大的。实事求是说,并不是一开始走出来的人,都能一路走到今天。原因正如现在四川江油市三合镇的王昌满所说:“不是一提校油泵就能干成,就能赚钱的,若是不能吃苦坚持就干不成,不学习新技术也赚不住钱!”昌满干校油泵十余年,在盘龙村的公路边开店,前年的房租是一年5000元,去年涨到8000元。校油泵的技术也在加快升级节奏,过去看看发动机冒烟,听听声音,清清油路,再上试验台校准,基本就能解决问题。如今发动机改为电喷,进口技术也复杂多样了,车型也繁杂了,往往还需要上电脑查查。但昌满家坚持下来了,并把诚信经营的传统传给从部队回来的儿子。
  
  在江油市太平镇开店的苗洪崭,6年前他和新婚妻子雪平从穆王村走出来时,直奔内蒙古。冬天特冷,校油泵查油路,需要用嘴吸柴油;戴两双棉手套沾满油,还冻成冰碴子。他们不怕吃苦,坚持下来。前年,他们带着一身成熟的技术和本钱,奔江油开店,几年来在当地已经打响邓州校油泵的名气。
  
  在邓州的校油泵大军中,有的还出国打“洋工”。他们连人带机随着跨国建设项目的车队走出去,哪里有工程,哪里有车,哪里就是开展业务的新天地。记者6月1日在云南大理,采访了常常跨过国界到老挝、缅甸校油泵的朱德鹏。他是邓州张村镇朱营人,1990年到云南时才20岁。他告诉记者,这里是山区,距边境近,虽多吃些苦但在偏远之地校油泵同行竞争压力小。他在邻近高速路边开了一家店,对客户服务是随叫随到。他办了出境证,跨过国界校油泵。在老挝,虽然语种不同,但与当地边民交往已久,“翻译”随便都可以找得到。修车之后,人民币、老挝币、美元都可以使用,当地商店、银行都给兑换。德鹏说,咱邓州人过境校油泵受欢迎,一是咱国内的发动机先进,技术成熟;二是咱讲诚信,大车来回过境,老客户光顾多。为了适应新技术,他一两年间总要回邓州一趟,参加专业培训。同时,还让妻子(邓州林头村人)到大理、西双版纳打理店面,兼营相关的增压器、发动机润滑油等。他计划再投资18万元,把高压共轨、电喷业务跨国开展起来。5
  
  上图:邓州穆王村王春生在四川江油市他父亲的店里扛大梁。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