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崛起”的内在力量

2013-09-26 21:47: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摘要]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万木峥嵘,生机勃发……时下,无论你是穿越在内乡老城或新城,还是漫步在湍河西岸或东岸,映入眼帘的美景一定会让你的脑海立马闪现出这些关键词来。    内乡,你真是失去了往日的模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万木峥嵘,生机勃发……时下,无论你是穿越在内乡老城或新城,还是漫步在湍河西岸或东岸,映入眼帘的美景一定会让你的脑海立马闪现出这些关键词来。
  
  “内乡,你真是失去了往日的模样!”一位内乡籍诗人如此感叹。内乡真是变了!居“洼地”而不甘落后,思忧患而奋力崛起的内乡人,近年来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奇迹。仅与5年前比,投资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由1家增加到30余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1家增加到7家,财政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3.5亿元……
  
  如此强劲的发展力,则是内乡人的学习力作用于落后思想观念的结果。
  
  古老民谣记录着曾经的开放和繁荣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今内乡马山口镇),吃牛肉,喝烧酒,挑着铁锅下河口……”这首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至今仍在宛西民间广为传唱。它是内乡县曾经开放和繁荣的真实写照。
  
  这首歌谣中唱到的“赶到马山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请进来”,而其中的“下河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走出去”。“请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表现形式。这说明,内乡曾经的繁荣,都是开放的结果。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这样诠释这首歌谣。
  
  明清时期,内乡就是颇负盛名的全国四大中草药集散地,马山口是享誉中原的“旱码头”,马山口铸锅厂今犹在。内乡工业发达、经贸繁荣的影子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内乡人为曾经的开放和繁荣而自豪。
  
  未能与时俱进而一步步走向落后
  
  尽管马山口铸锅厂今犹在,但它早已失去往日雄风;尽管中草药资源得天独厚,但它往日美名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如今的交通区域优势更明显,但“中原旱码头”早已不复存在……
  
  实际上,内乡经济发展的好态势一直保持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内乡工业在全市可称得上“一枝独秀”,原内乡县造纸厂、内乡县机械厂、内乡县制药厂、内乡县酒厂、内乡县软木厂、内乡县水泥厂、内乡县冶金保温材料厂等都红红火火,带动着县域经济成为“宛西领头羊”。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步并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面对诸多矛盾,内乡人没能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小农意识浓,思维跳不出旧框框;虽羡慕开放地区的“快”和“好”,但自己难以“走出去”,又缺乏“请进来”的方式方法,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只“宛西领头羊”放缓了前进脚步,丢掉了“领头羊”的位置……2004年秋,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到南阳视察工作时,批评内乡说,这么好的地方,怎么成了“宛西洼地”?!
  
  迈向新征程从学习出发
  
  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缺乏改革开放的勇气,缺乏市场应对能力——吃尽“洼地”之苦的内乡人找到了内乡落后的真正原因。
  
  与时俱进的理念从哪里来?改革开放的勇气从哪里来?市场应对能力从哪里来?内乡县委一班人认为,只有从学习出发,才能带动内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征程。
  
  学习从何入手?
  
  吃透县情。发展的前提是认清县情。内乡的县情是啥?文化底蕴丰富,但思想保守;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人懒心闲”;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去年春,全新明给全县领导干部集中上了一堂党课,其主题就是“看县情、谋转变、求跨越”,引导干部正视县情,清醒忧患,力戒不良思想和作风,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县里还经常利用县内媒体和各类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宣传县情,启发人们在思考中转变观念,以观念转变推动发展。
  
  明确重点。该县把学习和掌握好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新思想的学习上,重点是结合科学发展观在本地的认识和实践,学习掌握好“四个重在”、“四个着力”、“四个带动”和“三具两基一抓手”,明确内乡在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中的科学定位;在新知识的学习上,重点是学习实现“洼地崛起”所需要的宏观经济、县域经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舆论引导等方面知识;在新经验的学习上,重点是掌握在“转型”时期的“安全刹车”和“准确变道”技术。
  
  强化培训。该县坚持把培训作为督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手段,有计划地对县、乡、村干部进行交流培训。仅去年一年,就先后邀请6位国家级专家,围绕《创新发展与世界前沿》、《县域经济的规划战略》、《县域经济的品牌战略》等主题,到县里给县乡领导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县里还组织57名县乡领导干部走进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7天的县域经济发展高级研修,聆听了一批国家级专家、教授关于转型时代县域经济如何发展的精彩报告。
  
  走出县门。“再穷也得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放开眼界,才能找到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内乡县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层次的考察团,有选择地到开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地区参观学习,定期选拔年纪轻、有眼光、有潜质的机关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其先进思想、先进做法,看人家是如何转变思想、创新方法,把好项目招进来、把好技术引进来、把好人才留下来的。
  
  学习让开放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学习力实际上是一种软实力,它让内乡人的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眼界放宽了,思维超前了,凝聚力增强了,发展的步子铿锵有力了。
  
  内乡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程度检验着内乡人思想解放程度。从产业集聚区开建到目前已入驻近百家企业,累计拆迁坟地近3000座,拆迁房屋近5000间。“这在前些年是万万不可能的,而现在,只要是项目需要的地方,根本等不到项目开工,一切附属物都拆迁完了。”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的湍东镇党委书记常松郁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了不少在已建成企业里打工的当地农民,他们都是这样说的,你不给老板行方便,老板项目进不来、赚不了钱,咋能带动内乡发展?只要是项目需要的,老板要啥咱就给啥。如果没有这种眼光,项目进不来,工业发展不起来,咱内乡到啥时候也富不起来!
  
  黄春发,福建籍老板,早些年在内乡就有自己的企业,但企业一直没有做大。“2010年初,我之所以把总投资80亿元的石材基地项目带到这里建设,是因为我看到如今的内乡人观念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农民,他们不再仇恨你赚钱多了,还千方百计帮你赚钱。”目前,石材基地已有10多个车间建成投产,闽商陶瓷、明超岗石已建成投产,投资3.6亿元的闽南商务会馆即将开业迎宾,还有一批闽商项目正在洽谈中。
  
  最能感受到内乡人思想观念大变的当属早些年走出内乡创业成功的老乡们。内乡父母官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想请宛药集团董事长孙耀志和其兄弟孙耀忠回乡投资,但孙氏兄弟太了解家乡人思想观念了,迟迟都没有行动。一直到2009年,孙氏兄弟才投石问路上了“南阳飞龙”一期工程。这一期工程一落地,他们就切身感受到了父老乡亲周到细致的服务,2010年、2011年又接二连三地上马项目。“心贴心服务项目已成为家乡父老心中最重要的事了!”孙耀忠这样称赞家乡人。
  
  内乡,七山一水二分田,荒山面积大。过去,老百姓开发不了荒地,宁可荒着也不让别人开发;如今,在余关乡、赤眉镇、瓦亭镇、桃溪镇等地,村民纷纷以荒山入股,联合林果开发公司搞干鲜果开发。县里因势利导,提出了建设20万亩干鲜果基地的目标。目前,全县已建设干鲜果基地10余万亩,不少农户的荒山不仅有生态效益,而且开始有经济效益了。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