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甲骨文和殷墟文字造诣颇深的董作宾

2013-09-23 08:12: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摘要]甲骨文和殷墟文字

  董作宾
  
  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宛城区长春街人。出身于小店主家庭。6岁入私塾。1910年,入元宗高小,后因兄弟去世,中途辍学。1915年春,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春,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甲骨文。
  
  1922年,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暇时对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进行摹印、研究。1923年,进入国学系,学习语言学、考古学、人种学和历史学,并担任《民国周刊》编辑。1924年冬,参加故宫收藏珍品的分类编目工作。
  
  1925年,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民国16年(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民国17年(1928年),他因母病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发掘。10月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
  
  1930年,他又参加山东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1932年,他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确定了识别甲骨片上殷代文字分期的10个标准。1933年秋,他主持山东滕县的发掘,制定了周公测量台的修复计划。1937年,他编著出《殷墟文字甲编》。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历史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并主持该所工作,继续研究殷代历法。1931年后,编著出《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43年又编著出《殷历谱》,1945年出版,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1947年董作宾出国,任芝加哥大学客籍教授,并在耶鲁大学讲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回国,把历史语言研究所撤往台湾,在台北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12月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1951年,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获得台湾国民政府教育部奖金和奖章。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东方文化研究所工作。1956年,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智学院历史教授。此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1957年冬,在曼谷第九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发表了《中国上古史年代》。1958年秋,回台湾大学任职。1960年8月,任台湾大学教授,1963年去世。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