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变“凤还巢” ——大桥乡留住返乡农民创业

2014-02-26 09:12:05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春节刚过,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的刘朝龙辞去了南方服装厂副总经理的职务,筹资800万元,在小山村建造三星级标准的酒店。

  春节刚过,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的刘朝龙辞去了南方服装厂副总经理的职务,筹资800万元,在小山村建造三星级标准的酒店。
  
  该乡党委书记陈良甫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有60多名志愿在本乡创业的务工人员找他谈想法,谈项目。目前,已经有26名创业者初步达成返乡创业意向。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面积只有56平方公里的山区乡镇一下子成为创业热土?是什么原因让事业有成的人士返乡创业?记者带着好奇心走访大桥乡,去探求其中奥秘。
  
  筑好巢
  
  改善环境吸引游子返乡
  
  大桥乡,人均耕地不足1亩,再加上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因此,大桥乡一度成为内乡经济发展的陷落带,2010年该乡财政收入居全县垫底位置。
  
  为了脱掉贫穷的帽子,该乡立足于扼守内乡南大门,省道249干线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山区和平原对接的桥头堡。同时,盘活土地、用活政策,全面推进“一街两化三治理”战略,使大桥集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建全长1200米的集镇中心街为中轴,新建商住房579套2316间,新增灵山路、泉水路、军民路、马武路等街道,初步形成两纵四横的网状格局;计划三年内使集镇人口由4000人增至8000人;集镇面积扩至4平方公里。
  
  通过“一街两化三治理”,大桥乡彻底改变了往日“集镇一条线,市场马路店”的格局,拉大了集镇框架,提升了集镇品味,树立了大桥新形象。今年春节,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后,无不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纷纷表示不想再外出打工了。
  
  搭好台
  
  优惠政策激励人才回归
  
  大桥要发展,招商引资必不可少,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就是大桥乡发展的潜在客商。为此,该乡积极联系在外人员,通过他们宣传返乡创业政策,为他们搭建创业舞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该乡郑营村农民尹先敏在村里被称为“成功人士”他在郑州等地创办了钢构建材和现代办公家具公司。该乡主要领导了解后,带着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登门做工作,现场为他解答关于返乡创业的各种问题,并为他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全新的服务理念,优惠的创业政策,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让尹先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创业的路途。如今他在当地创办的公司已经实现1.8亿元的投资规模,主打产品“好润家”品牌还一举填补了我市没有驰名家具商标的空白。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大桥乡全年共招引项目9个,其中政策性项目1个,工业项目8个,投资总额超过7亿元,成为内乡投资领域的排头兵。
  
  能致富
  
  生态产业支撑永续发展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无法实现农民致富的目的,大桥乡把生态产业当做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在组织农民骨干前往山东寿光、陕西杨凌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该乡推出“西部浅山发展柑橘等干鲜果品、中部沿河一带发展蔬菜花卉、东部发展畜牧产业”的初步规划。
  
  通过建立网站等宣传推广,新成立的柑橘合作社成功打出了杨沟品牌,产品俏销北方各省市,并带动甜柿、红薯、突尼斯软籽石榴等农产品,实现可观效益。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不仅实现了每亩1.5万元的收入,还培养出周俊文、周春龙等农民土专家。
  
  无水不兴稻,为确保全乡4个稻村的近千亩稻田小旱不缺水、大旱有水浇,该乡投入56万元对鹅宫观水系进行了全面清淤,修整水渠3675米,清淤机井69眼,架设供水电缆2129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稻种植靠天吃饭、等水下秧的难题。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生态产业累死人”,但在大桥乡因为功能健全的技术服务站和农机合作社,让农民成为产业老板和“甩手掌柜”,商家的车队自动开到地头田间,用村民周高峰的话说:现在还到哪打工啊!坐在家里就挣到钱了。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