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花”开探桐柏

2014-03-18 10:59:19   来源:南阳晚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刘少奇、李先念、贺龙、徐向前曾在此战斗、工作和生活过,并留下120多处革命遗址……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刘少奇、李先念、贺龙、徐向前曾在此战斗、工作和生活过,并留下120多处革命遗址……
  
  初春的桐柏,天空湛蓝,清风舒爽,空气沁脾。
  
  朝阳暖暖的,洒落在月河镇第二小学院内。不大但整洁的校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尽情嬉戏、玩闹。他们身后,一座用瓷砖砌成的纪念碑上,“中共月河党小组旧址”几个大字尤其显眼。跑累了,孩子们就靠在纪念碑旁小憩、聊天。旁边,挺拔的玉兰树、桂花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青翠……
  
  这里,诞生了南阳境内第一个党小组——“1925年,在开封师范求学的周耀杰回到月河南庄秘密活动,发展党员。1926年2月,在此建立了中共月河党小组,隶属中共桐柏特支领导。1929年4月,周耀杰壮烈牺牲,但革命火种已经遍布桐柏各地。”纪念碑背面的碑文,铭记了这段历史。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漫漫历史征程中,作为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的桐柏,留下了许许多多革命历史的印痕,桐柏也成为了一片英雄土地:曾建立过3个中央级、6个省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过20余支地方革命武装;刘少奇、李先念、贺龙、徐向前等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过……
  
  近日,记者探访桐柏,用心感受着“英雄桐柏”……
  
  编者按
  
  文化,是南阳的城市符号。如何把南阳的文化变成实现南阳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变成南阳城市终极竞争力,这需要我们弄清南阳文化的主要特色、梳理南阳文化的脉络,把南阳文化的优势予以充分的展现。
  
  正是基于此,本报于2011年11月17日推出了《行走南阳看文化》栏目,用记者手中的笔讲述各县(市、区)文化亮点,带领读者走进文化南阳、大美南阳、幸福南阳,为实现南阳的文化复兴与跨越崛起,为打造南阳新的经济增长极,去行走,去探索……这个栏目以特有的精神品质和审美向度,多视角、多层面展现南阳文化绚烂多姿的身影,已先后刊发48期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今天,推出记者专访桐柏红色文化的文章《“红军花”开探桐柏》。
  
  欢迎读者提供新闻线索,把你眼中最美的南阳文化说给我们。可拨打电话13037669686、13838992677、13837758272,也可@南阳人文(新浪微博)。
  
  从《小花》到《桐柏英雄》
  
  当年根据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红遍了大江南北,“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旋律至今仍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平氏镇是电影《小花》背景故事的发祥地,电影里‘小花’的家就在桐柏山区。”景朝告诉记者,《小花》所歌颂的雄壮时代就是1947年中共桐柏区成立之时。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2012年拍摄了30集电视剧《桐柏英雄》,并且大部分镜头都在桐柏实地取景拍摄,自去年4月在央视及各大卫视播出以来,便获得了极佳的观众口碑、颇高的专家评价稳居收视率前三。
  
  拍摄电视剧《桐柏英雄》,是诠释“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子。桐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岩说:“我们还创作了《巍巍桐柏》、《桐柏英豪传》、《桐柏英雄淮源春》、《红苏区绿淮源》等10余部红色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为打响桐柏红色文化品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资源是老区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宝贵的财富……”
  
  “五棵树”的历史见证
  
  “保卫桐柏,保卫桐柏!桐柏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如今已是抗日的最前线……同胞们!拿起一切武器,准备勇往直前,坚决保卫桐柏!”这首激昂的战斗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唱响桐柏山乡的《保卫桐柏》。
  
  从纪念馆出来,耳畔还响着《保卫桐柏》的歌声。车辆驶离县城,在回龙乡葱郁的绿色中穿梭,汪大庄山坡上有5棵苍劲挺拔的板栗树,因见证了革命先驱浴血奋斗的历史,它们也被称为“红军树”:1927年,杨靖宇曾在树下训练农协会员,组织农协武装斗争;1938年,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曾在树下为我军将士上党课、作报告……
  
  革命年代,回龙乡人口不足6000人,但矗立在该乡何庄村桃花店组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却埋葬着上千名回龙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死难烈士万岁”几个字苍劲有力。那些为革命事业抛却生命的烈士,有的史书有名,更多的却是默默无闻。“为解放和保卫桐柏,牺牲了从鄂豫边省委书记、红军师政委到普通干部、战士两千余人,桐柏有1万多名革命群众和积极分子英勇牺牲,可谓‘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景朝说。
  
  一座大院的历史记忆
  
  坐落在县城南隅的叶家大院,即桐柏革命纪念馆、红色廉政文化展馆之所在,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领导机构的办公地。涉及红色桐柏的一切记忆,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寻到痕迹。
  
  在这个毗连成片的古老院落里,李先念亲笔题写的“桐柏革命纪念馆”笔酣墨饱、气势磅礴。金孚光、张星江、马尚德(即杨靖宇)……一位位英雄人物让人肃然起敬;桐柏武装暴动、三军会师桐柏、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段定格在图片和文字里。
  
  院里,一簇状如红星的鲜花绽放得格外鲜艳,导游说这叫“红军花”,学名“缠松”,是当年红军转战桐柏时从南方带来的草籽长成的,所以,我们桐柏人叫它“红军花”……
  
  “可以说,叶家大院是我党我军战争史上的一个符号。”桐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景朝说,1945年10月,在叶家大院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领导中原地区对敌斗争,将国民党30万大军拖在中原地区达10个月之久,为整个解放战争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走进李先念等革命前辈居住过的房间,简陋的摆设,让人依稀看到他们当年在油灯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绰绰身影……
  
  后记:
  
  采访在回龙乡匆匆结束了。桐柏境内的革命遗址多达120余处,但由于时间原因,只能探访寥寥几处具有代表性的。但就是在这短暂的采访中,记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遍布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徜徉在风景如画的桐柏街头,一眼就望见了耸立在城边山间的桐柏英雄纪念碑,长眠于家乡山水间的烈士们,想必正欣慰地看着乡亲们过上了红火幸福的生活。而这,正是他们当年为之奋斗的梦想……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