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资讯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电影,好像是人们唯一的文化娱乐。呼朋唤友,携家带口,过节一样地涌向电影院,《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画皮》《少林寺》……看得津津有味,热泪盈眶。老电影院,承载了多少人童年的梦想、昨日的回忆……
今年春节,全国各地电影院迎来了井喷式的观影高潮,然而,那现代化豪华舒适的座椅、高大上的视听音效、尊贵奢华的包间、小资情调的情侣厅,又怎能带我们找回昔日的怀念?
旧日看电影的好时光
40多岁的温迎春感慨地说,“小时候农村经济欠发达,也没有电视机,看电影是人们唯一的文化消遣。人们对电影的热爱程度,绝不亚于如今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看的都是露天电影,打谷场上,土路旁,撑起两根竿,挂上幕布,就成了‘露天电影院’。每次村里放电影,全村人都像是过年了,十里八乡的全跑来看。我也曾去过很远的村子看电影,走得脚都磨破了皮……”
在城里长大的靳兰兰对当年看过的电影《洪湖赤卫队》印象最深,“记得那是冬天,院里的小朋友们说化肥厂晚上要放电影,我妈早早做了晚饭,我吃完穿着厚厚的棉袄,背着椅子去化肥厂占位,我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个大圈。可是后来人太多了,把我画的圈也给占了,我和弟弟只好站在凳子上扒着我爸的肩膀看……”
冬冬想起有一年爸爸骑自行车带他去东方红电影院看《画皮》,“一进电影院,到处都是人!别说座位了,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我和我爸只好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看完天下雨了,到家我们的衣服全湿透了。30多年过去了,那难忘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曾经辉煌的这些电影院
今年87岁的杜林祥是个老文化人,见证了南阳老电影院曾经的火热:“新中国成立后,南阳建起了第一家电影院——人民电影院。1950年年初,我们用政府拨的3000斤小麦换钱盖起了草棚搭台唱戏,当年年底开始放电影。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院火得一天连映7场。”人民电影院书记吴伟告诉记者,那时,影院1500个座位,日接待观众1万多人次,“我们一个电影院的收入都超过了全地区电影院的总合,为此还获得过文化部授予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当了一辈子电影放映员和美工的七旬老人陈志新,犹记得上世纪70年代影院首次放映宽银幕彩色电影《卖花姑娘》的盛况,“电影映了两天,我们连轴转,不停地放呀映呀,总共只在夜里休息了俩钟头。”“那热闹劲好比现在的‘三月三’,”吴伟忍不住插话道,“那可真的是人山人海,三个进场门都满足不了观众需要,连出场门也让进。一场还没演完,看下一场的观众就挤在门口等着进了,我们不得不在售票口前焊起了铁栏杆。”杜林祥手指现在停满了汽车的影院门前广场,说,“那排队买票的人多得呀,有的年轻人都趴到别人身上往窗口挤。电影院里不够演,就在对面工人俱乐部加映一场……”
除了人民电影院,南关剧院、东方红电影院、宛运礼堂、防爆文化宫、市会场……也无一不是曾经火热。
新剧场新院线“新文化”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普及以后,老电影院、剧院开始走了下坡路,到了2000年后,电影院基本就不再放电影了。”杜林祥伤感地说,老电影院曾经的辉煌不再,不得不靠出租场地维持。与此同时,新兴的豪华、舒适、气派的高档院线,开始受到人们热烈追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呼唤更多的文化娱乐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去年国庆节前,南阳诞生了首家歌剧院——宛城歌剧院。它采用舞台演出的形式,让观众边品茶边欣赏,正像宛城歌剧院所说,“有剧,有乐,有生活”,“天天有演艺,周周有新节目,月月来明星”。3月17日晚,记者现场体验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宽大的银幕,舒适的座椅,现代、时尚、大气的舞台布置,极具魅惑的声、光、电、音效……打造出一个梦幻般的艺术世界;专业演员表演的歌舞、舞台剧、杂技、小品、二人转等,观众不时鼓掌叫好……
不管是数十年前我们花5分钱、1毛钱买张电影票看电影,还是现在的新剧场新院线,老百姓需要的,是贴近心灵的抚慰,“接地气”的开怀,劳顿后的放松。文化市场,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