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版画讲述60年沧桑故事

2014-12-12 09:23:02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版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初叶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南阳便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40年代初,南阳版画家杨廷宾和友人一起为鲁迅先生收集南阳汉代石刻拓片二百余幅,为鲁迅先生融贯中西、古为今用地扶植指导中国木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版画《细水长流》
版画《细水长流》

版画《渠首》
版画《渠首》

版画《秋林》
版画《秋林》

淅川有一批成熟的版画作者,李天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淅川有一批成熟的版画作者,李天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65滚球投注讯 版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初叶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南阳便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40年代初,南阳版画家杨廷宾和友人一起为鲁迅先生收集南阳汉代石刻拓片二百余幅,为鲁迅先生融贯中西、古为今用地扶植指导中国木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我市淅川县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刀代笔,在木板、油墨、压印机间传承着版画的精髓。
  
  从田间到木板的
  
  艺术表达
  
  版画,是版画作者在一种特殊的板材上自画、自刻、自印的作品。现在的版画有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还有丝网版画,市场上主要创作的还是木版画。
  
  那么,淅川的版画从何画起?答案是上世纪50年代。
  
  年丰人心乐人乐画笔勤。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为版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土壤也造就了淅川版画的鼎盛时期。农忙时节大家扛起锄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农闲时人们放下锄头拿起刻刀把生活体验雕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纸上、挂上墙头。从《田野春意浓》到《插秧时节》从《寸土不闲》到《三夏时刻》……透过一幅幅淅川版画就好像踏足青山绿水的淅川乡村人民群众的劳动场景、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一笔一画中静静流淌。其蕴藏的厚度和深度曾让专家由衷赞誉“淅川版画是一部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纸上的中国农村发展史。”
  
  “淅川版画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题材都是原生态的写实作品。主要展现了渠首风情、山村生活等,淳朴厚重,地域特色浓郁。以张学琨老师、李国富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版画创作名家作品极具震撼力、穿透力,曾给版画界带来过一股清新之风,在国内获奖无数。当时三十多位版画创作者一起造就了淅川版画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黄金期。”淅川县文化馆馆长、淅川版画界的第二代领军人李天奇告诉记者,虽然经历市场浪潮的巨大冲击在三代版画人的坚持下淅川版画如今仍旧在淅川文化界占据独特地位,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淅川人民生活的新风貌。在一幅名为《老屋》的版画作品前李天奇告诉记者这是他所作的南水北调渠首系列作品之一在这个系列中他共创作了近10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老屋、老树代表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房子没了移民走了但对故乡的情感对老屋的留恋还在。说到底淅川版画最吸引人的就是写实接地气儿的作品是最令人回味的。”
  
  从农民到商人的
  
  业余爱好
  
  今年8月,在淅川县文化馆创作室。浓浓的油墨香中,十多人或在雕刻,或在压印,房间安静得能听到刻刀在木板上发出的“沙沙”声。你绝对想不到,他们其实是农民、商人、教师、学生等。这是淅川版画创作培训班的创作景象。作为一项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淅川县每年暑期都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举办这样的培训班。
  
  “要是几天不动刻刀,心里就会感觉空落落的。”郭东文从1983年就开始学习版画尽管主业是经商但在他家里版画作品占据的是最显眼的位置。以刀代笔,金木坐底,与笔画创作全然不同的版画,让他非常痴迷。
  
  艺术,贵有特点,艺术,贵在“不同”。版画的制作过程有趣而具有挑战性,吸引了很多人涉足其中乐此不疲。版画发展至今,已不再单单是黑白木刻,不再是“黑糊糊”一片。铜版、石版、木版、丝网、数码、套色,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淅川版画人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展现版画的现代风貌。
  
  李天奇的个人创作室里,版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版画是黑白的,以农村乡土主题为主,另种版画,色彩却异常跳动,内容充满时代气息。“黑白画厚重、套色画灵动各有各的美法。”李天奇表示自己的女儿如今女承父业成为淅川版画第三代成员,她主要就是研究版画的数码套色工作。“过去咱一味守着黑白的传统不会套色,不求新求变就打不开市场创作也很受局限。现在创作队伍中,有一半以上是新成员,他们多数是在职教师、美院学生,有新思想、新技巧,作画总有新突破,他们是淅川版画的未来。”
  
  从特色到招牌的
  
  推广之路
  
  12月初在淅川县文化馆的版画展厅内尘封的淅川版画再次闯入大家的视野。秋实的田野里,丰收的喜悦蔓延恣肆;夕阳的余晖中,倦鸟归巢留下静谧的山林……从农舍庭院到乡间花木,从小城风情到青山绿水百余幅洋溢泥土芬芳的版画,展现淅川版画的新魅力。在南水北调渠首文化受到关注的今天反映渠首风貌的版画,已逐渐成为渠首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展现出续写繁荣的实力。
  
  李天奇告诉记者如今淅川版画已迈开第一步走向拍卖市场。只要版画有了市场就犹如有了源头活水不愁打不出品牌。目前该县的版画创作已形成了“金字塔”创作队伍10多位创作骨干,30多人的版画发烧友,还有上百人在培训“班级”学习进修的学员。这在县级美术创作几近消失的大环境里,这样的版画制作队伍就显得格外壮观。
  
  要开拓市场,就需要扩大版画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这是淅川版画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淅川版画人意识到,复制版画与数码版画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进入家庭收藏的关键是要做好价格定位。版画一方面要放下架子,回报社会与人民;另一方面还不要光想着市场,要明白版画太寂寞,这也是社会给予艺术家积累的机会。黄永玉老先生创作的《阿诗玛》原作多年后被发现,荣宝斋特地为此做了1000套水印木刻作品,其作用和意义远不能用文字尽述。
  
  对于下一步版画的发展,李天奇充满信心。他说淅川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传承和推广淅川版画艺术,努力促进淅川版画事业的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将版画打造成为淅川名片就需要在原创作品和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特别要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基地、画廊、画商按市场机制导入、培植不同层次的社会消费群体;邀请版画家、中小学生与爱好者一同走进淅川的版画世界,亲自动手制作版画。“只有让更多人认识版画、喜爱版画、收藏版画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重放异彩!”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