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如此美丽、充满活力的村庄曾是典型的贫困村。马营村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缓慢,全村人口1680人中贫困人口就占了三分之一。
自2012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马营村从扶智到扶志,变“输血”为“造血”,调结构、抓支柱、强素质,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村容村貌实现华丽转身。
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致富带富能力。马营村高度重视班子建设,配齐配强村组干部,为扶贫开发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每月5日“双日”活动制度不动摇,集中全村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让干部学深学透国家扶贫惠农政策,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针对性。每季度组织村民代表对村党务、财务公开审议、评议一次,实行民主管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和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利用南阳农校办班和教学点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训村组党员干部,提高村组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
抓好知识技能培训,为扶贫开发提供智力支撑。扶贫先扶智,人是最主要的因素。马营村主动与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协商,在马营村开设农学培训班。开班至今,已完成畜牧养殖、林果业生产管理、国内外形势、新时期扶贫开发、婚姻法、农业法、农技推广法、动物防疫等授课培训,授课时间300余学时,广大干群全部接受培训。同时,宛西中专驻马营村扶贫工作队每月出一次板报,宣传党的“三农”政策、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工作方面的政策动向、法律常识、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小常识等,拓展农民致富门路。马营村群众自豪地把扶贫开发培训班称为“设在家门口的农民大学”。
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班子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把养殖、林果和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经多方面争取,建养鸡场6个、养猪场10个、养羊场7个,仅养殖业一项增加农民收入300万元。对全村500亩林果业精心管理,加强指导,使亩效益达到5000元,改变了过去粗放管理的状况。积极扶持小型加工业,扩大就业渠道。4个板材厂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183人就业,每人每年收入1万余元。围绕林果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引资1000万元成立内乡县林果有限公司,建立一座容量达1000吨的冷库,储藏赤眉及周边乡镇所产油桃,并生产水果塑料筐。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马营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先后投资10多万元建设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书屋,成立锣鼓队和秧歌队,马营村也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