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碑焕新颜 无语证古今

2015-01-30 09:43:18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1月27日,2015年的第一场雪纷扬而至,来到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旁的三岔口,白雪皑皑让人难辨道路,立于道旁“光武故里”碑亭甚是醒目,为此地千余年前曾显赫一时的历史留下些许遗迹。

  365滚球投注讯 1月27日,2015年的第一场雪纷扬而至,来到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旁的三岔口,白雪皑皑让人难辨道路,立于道旁“光武故里”碑亭甚是醒目,为此地千余年前曾显赫一时的历史留下些许遗迹。
  
  碑亭建于不久前,而碑亭内的三通石碑,“汉帝光武故里碑”、“贵人乡碑”与“汉光皇故里指道碑”则是明朝不同时期所立。谁承想,半年前本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三通石碑只有一通矗立,其余两通都断成了两截,周围满是杂草、枯树枝和生活垃圾。
  
  当时,长期关注此事的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和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三通石碑已被破坏了多年,虽经多方呼吁,但一直没有得到保护。而这三通石碑的存在,是“刘秀故里在瓦店”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之一,如果就此湮灭,将是刘秀故里的巨大损失。为此,2014年7月25日,本报文化周刊进行了题为《瓦店镇汉光武故里碑遭破坏,莫让历史遗珍在尘埃中哭泣》的报道。在本报持续的关注努力下,当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与我市文保部门进行协调,最终使得光武故里三通石碑得以妥善修复。
  
  三通石碑立于此处,并非古人心血来潮:碑前的土路,正是一条楚汉古道,碑后的八里铺村,古称白水村。据南阳多位进行光武故里研究的专家介绍,过去史学界曾误认为刘秀是枣阳人,近年经学界多位权威专家考证,“棘阳”非今枣阳,棘阳就在今南阳瓦店南与新野交界处的白水村一带(见《古代荆楚地理新探》)。《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地皇三年(22年)南阳饥荒,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帝避吏新野,卖谷于宛。”汉光武刘秀为推翻王莽新朝,起兵于白水乡。张衡《南都赋》中的“历湘江而北征,耀朱光于白水”,唐代大诗人李白《南都行》中的诗句“白水真人居”都是对刘秀发迹南阳、中兴汉室的称颂。
  
  去年7月,记者与文史专家在当地探访时,曾发现楚汉古道旁留存有厚达数米的夯土层,田间地头也散落着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陶瓷碎片,这一切都见证着古瓦店历史上的繁华地位。瓦店镇历史上作为水陆码头,航运发达,商业繁荣,有“小长安”、“铜瓦店”之称。沿着三通石碑的十字路口往前就是白河,明清时期曾是车船往来不休的古码头。现在的瓦店镇一带,除了三通石碑外,还遗留着光武祠、邓禹桥、千年汉槐、范蠡碑等遗迹。
  
  一位文物保护专家表示,南阳是汉文化的兴盛地和代表地,从古到今,一说起汉武帝刘秀及其“二十八宿”,南阳人都引以为豪,“南都”、“帝乡”更成为南阳显耀于当时的文化符号。光武故里三通石碑的修复,其意义不仅限于对文物的简单保护,而应通过文物遗存发掘南阳厚重历史文化,从而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服务,为打造南阳历史文化名片和“以文塑城”战略增添华彩。
上一篇:温暖的火塘
下一篇:父爱的篇章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