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轻演员一边躲雨,一边开心地谈着前几天在南阳义演时观众的热烈反响。王少飞静静听着,不由回想起他年轻时演出的盛况,一时间,44年的杂技生涯在低垂的雨幕中快速闪过。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那个技术娴熟精湛的台柱子,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了;而当年在乡野红火兴盛的杂技,如今从业者却越来越少了……
5岁从艺,一家都是杂技人
王少飞是卧龙区陆营镇吕西村人,一个以杂技闻名的村庄。
陆营镇素有“杂技之乡”美誉,其杂技起源于清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吕西、王宅、水寨等村陆续创办10多支杂技表演队伍,从业艺人400余人。其中的吕西杂技,是市级非遗项目。
王少飞的父亲王良贵即吕西杂技非遗传承人,当年鼎鼎有名的杂技艺人。“他先学武术后学杂技,参加过南阳县杂技队、陆营杂技队演出。”由于为人仗义,爱周济他人,再加上技艺精湛,九节鞭耍得几乎无人能敌,王良贵在“江湖”上深受同行尊重。受其影响,妻子和5个儿女都学会了杂技,目前坚持从事这行的,有王少飞和他大姐。
王良贵对杂技行业十分热爱,在舞台上一直表演到76岁,观众们一见到这个手执九节鞭的老师傅出场,都会敬佩地站起来鼓掌。“他76岁那年,我母亲偏瘫,父亲为照顾她不得不放弃演出。”
自5岁起,王少飞便跟着父亲学杂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们只看到演员自如的表演,却不知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王少飞说,杂技的基本功是顶和跟头,其中单手顶较难学,“我5岁练功,一个多月后就登台表演独轮车、翻跟头、大提小翻等,但练到15岁才正式演单手顶。”
19岁带团,一路艰辛一路歌
王少飞15岁那年,其父开始组团演出。四年后,为照顾生病的奶奶,父亲把杂技团交给了他,“我别无选择,必须对团里的几十名演员负责。”
今年49岁的王少飞清清瘦瘦,一脸朴实,与父亲一样的厚道让他赢得了演员们的认可和尊重。作为民间表演团体,除了演出,他还得联系业务,负责演员吃住、工资等,费心劳力,但19岁时的他一力扛了下来,直到现在。
在王少飞看来,能扛下这一切,与杂技演员在艰苦训练中造就的毅力有关。有年秋季他表演马术时,马打滑摔倒把他的腿砸骨折了。为不影响整场演出,他忍痛一人去了医院。几个月后,再次摔倒,又一次骨折,“当时是冬天,我疼得汗都流出来了,浑身像洗了澡一样。”
不仅王少飞,团里其他杂技演员也相当拼搏。有一次,演员张义红走钢丝时不小心掉了下来,头摔肿了。王少飞要求换节目,但张义红坚持表演。还有一次,演员傅荣荣表演空中芭蕾时,因天热和劳累在高空休克了,被救下后她不愿多休息,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上场了。“演员们这么拼,我很心疼,但也感到自豪。”王少飞说。
市场萎缩,依然坚守这份爱
从艺44年,王少飞经历了杂技业的兴盛和没落。
“小时候我跟父亲外出演出,走到哪儿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送水果、蔬菜,还争着让到家里吃饭。现在虽然人们也乐意看杂技,但和过去没法比。”王少飞说,如今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多,加上场地不好找等原因,民间杂技不像从前那样易生存,从业者也日趋减少。目前,陆营镇尚有五六十个杂技团队,但基本都是三五人的作坊式小团队,少有像王少飞他们这样专业进行杂技演出、真正传承吕西杂技艺术精髓的团队。
王少飞和爱人都是杂技演员,对杂技充满了感情。但他们并未要求一双儿女学杂技,因为“这行太苦了”,“儿子在南京上班,女儿倒喜欢杂技,结婚前也表演过。”王少飞有徒弟100多个,如今仍从事杂技行业的仅四五十个。
因生存问题,一些民营杂技团借表演推销东西。王少飞对此虽表示理解,但他的杂技团坚持以售票形式演出,“现在像我们这样专注于杂技艺术的不多了。”在王少飞的团里,身怀绝技的演员不少,被誉为“亚洲高空第一人”、“中国蜘蛛侠”的郭成,也曾是他团里的一员。因为这些演员,王少飞觉得再苦再累,自己都不能放弃杂技行业。
上个月,王少飞积极率团参加了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民间文艺进基层”活动,先后在陆营镇和驻宛某部义演,看到家乡父老开心的笑脸,他十分欣慰。长年奔波在广东、福建、浙江、贵州等地,这样的义演他每年都会在各地组织不少场。他觉得,这是对南阳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也希望吕西杂技的生命力能够在民间扎得更深,长得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