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上集镇关帝村曹家竹园组青年农民周宗会,不图名利,用自己打工挣来的微薄收入支持家乡小学的发展,他坚持5年,累计捐款5000元,受到了老师和村民们的赞誉。
一张神秘的汇款单
时间还要追溯到2008年3月28日,一张神秘的邮政汇款单由浙江省瑞安市,邮寄到了淅川县上集镇关帝中心小学。
这张汇款单上有500元钱,与汇款单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关帝中心小学校长收”字样。
时任校长郭运河拆开信一看,才知道这是该镇关帝村一名在浙江省瑞安市务工的人员从当地寄来的。五百元钱是写信人寄的,写信人在信中要求这些钱要用于对学校教师教学成绩提高的奖励。
寄信人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是关帝村的一名在外务工人员,当年成绩优异的我因家贫不得不含泪辍学,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请不要问我是谁,只需要知道在遥远的他乡,有一位关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盼望家乡的孩子们有出息的人,就行了。”寄信人最后的落款和汇款单上的名字均以“无名”代替。
终于找到了捐款人
2011年4月,因工作变动,郭运河校长调离该校,他带着没有找到捐款人的深深遗憾,离开了关帝中心小学。
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学校的老师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为学校捐款的这个好心人。
当年秋天,罗荣耀老师重返该校任校长。他到学校听老师们说起这件事后,就决定找出这个“活雷锋”。他把关帝村18岁至60岁在浙江省瑞安市务工的人员登记在一个花名册上,并采集了每一个人的联系方式。结合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务工收入、家庭状况、所从事的职业等情况,最终他推断出捐款人应是关帝村三组的青年农民周宗会。
他给周宗会打电话求证。刚开始,周宗会矢口否认。罗校长告诉周宗会,老师们表示若找不出捐款人,宁愿不领奖金,也要把捐款原封不动地退回去……经过四五次的电话沟通,周宗会才承认钱是他捐的,他叮嘱罗校长千万不要对外声张。
外人眼中的“活雷锋”
“宗会从小就是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孩子。”与周宗会一同长大的邻居周大刚说道。某年夏季的一天,他家在打麦场里晒了一地的麦子。当天中午,突然就要下大雨,他们一家人赶紧去收麦子,宗会知道后就主动来他家帮忙。
“宗会上小学时就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曾教过宗会数学课的罗荣耀校长说道。有一次,与宗会同班的一个同学把家里大人给他买作业本的钱弄丢了,急得直哭。宗会就把自己的一个新作业本给了那个同学,他自己却不得不拿村里赤脚医生送他的旧处方薄当本子用。
宗会在浙江务工的同事王某,说起宗会来也是赞不绝口。2006年9月的一天,宗会在给人送水的路上,遇到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在路边哭。在得知那个妇女因钱被小偷偷了而没钱买车票后,宗会就从身上掏出50元钱送给那个妇女作路费。
捐款助教令人敬仰
周宗会是从关帝小学毕业的学生,于1995年2月到浙江省瑞安市务工至今。他先后干过送水、给人开车、推销商品、拣废品等工作,现在瑞安市一家煤球厂以给人送煤球为生,每月可以挣3000元钱左右。在给人打工的日子里,他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
在浙江站稳脚跟以后,他便想着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避免孩子们再走自己上学半途而废的老路。
2008年春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每学期为家乡的小学捐款500元,用于对该校教师教学成绩提高的奖励。于是,从当年春天开始,他每半年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500元,寄给家乡的小学。
截至2012年12月,他已累计向该校捐款10次,现金共计5000元。
周宗会捐资助教的义举在学校及关帝村传开后,老师和村民们都纷纷称赞他。该校总务主任杨定华老师的话道出了全体教师和村民们的心声:“周宗会作为一个打工仔,自己并不富裕,却能主动为家乡捐资助教,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种行为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