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各县市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和“七项行动计划”,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保持跨越发展的基本态势,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二○一○年五月六日
南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51万吨和6.5万吨,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着力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坚持月度运行监测与经济形势分析制度,准确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强化服务带动,大力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把服务的重点转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重组、加快技术进步、开拓市场上,坚持领导分包企业和对口帮扶制度,搞好协调服务。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动态档案”,加强银企对接,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和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转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控调节,实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监控,建立健全煤电油运供应保障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价格走势监测,改进价格调控手段,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二)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保持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适度较快增长。强化项目带动,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按照国家、省新增投资重点支持方向,2010年重点实施“3121”投资促进计划,即在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三大领域,着力抓好10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建设200个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从而带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0亿元以上。交通方面。加快内邓高速、宁西铁路新增二线、南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搞好郑渝高铁、三淅高速、武西高速南阳段项目前期工作。能源方面。重点推进核电、鸭电三期、白河南热电厂、宛西电厂、邓州热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开工建设,推进西气东输二线管网建设。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方面。重点抓好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海洋钻机、福森药业年产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瑞发水电公司年产400台风力发电设备、天冠集团年产15000吨液体纤维素酶等重大项目。农林水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鸭灌、引丹、陶岔宋岗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唐河虎山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及干渠和配套工程建设,完成鸭河口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G312线南阳城区段改线公路、光武大桥、雪枫大桥、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等项目。
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加大政府性投资,引导民间投资。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项目,面向民间资本公开招标。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行业新上项目。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和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协调、监督和稽察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前期推进工作中的问题。搞好项目前期和谋划储备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抓住国家、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机遇,瞄准国家、省鼓励扶持发展的领域,超前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确保经济发展后劲。抓好中央投资项目谋划争取工作,确保争取上级投资不低于全省九分之一。搞好项目建设考核考评,开展“十快”、“十佳”重点项目评选活动和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落实住房、家电、汽车、农机、节能等方面国家鼓励消费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种类。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标准,及时足额落实城乡低保、各类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增强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成一批农家店、配送中心,新建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企业发展网上直销,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配送互动发展。做大旅游经济,促进民俗文化、演艺娱乐、体育健身、休闲体验等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和运营养老机构。
(三)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战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和战略先导产业发展培育工程。突出装备制造、纺织、油碱化工、冶金建材、食品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产业、产品和技术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省光电产业基地和省生物产业高技术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战略合作,加大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纤维乙醇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积极培育光电、新能源、生物等战略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物理法提纯多晶硅、纤维乙醇、数字投影系统、光学薄膜、光电设备信息材料产业化。实施工业扶优扶强“双百”工程。选择100家重点企业,集中全市可控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予以重点倾斜,通过技术创新、战略重组、上市融资等措施,迅速形成销售收入超30亿、50亿、10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选择100个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立档案,明确建设节点,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实施企业战略重组。推进与央企、省企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战略重组。加强与中国兵器集团合作,建设南阳专用车生产基地、超硬材料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兵工新城”项目建设。推进与中国兵装集团战略合作,建设投影机、特种光学元件、多晶硅光伏生产线等高科技项目。加强与中建材战略合作协议的实施,推进与平安集团在机电、光电、石油装配、胶印版材、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督促天冠集团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协议尽快实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南阳主产区工程和《南阳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实施“粮食稳定保丰收行动计划”,确保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0亿斤以上。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特色经济作物、畜产品、花卉园艺、林产品、水产品五大生产基地,规划并启动10个高效农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打造以卧龙月季、桐柏兰花为主的观赏花卉及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等药用花卉生产加工基地;以棉花、优质花生、芝麻、油菜、烟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工产业带;以肉牛、生猪、奶牛为主的养殖加工基地;以速生丰产林、干鲜果经济林、优质木本药用林、种苗花卉、生物质能源林、珍贵用材树种等为主的林业基地;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加工增效、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制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培育壮大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以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600个中心村规划编制任务,新建100个新农村示范村、100个试点村。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对全市物流资源进行重组。推动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实行外包,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完善全市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加快专业物流园区和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抓好奥博、龙升、溧河物流园和光彩大市场、南阳商圣国际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实施好国际玉城、百里奚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开发汉文化、药文化、玉文化等特色文化,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企业集团,搞好镇平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一心二带五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观光带、中心城区环城游憩带、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区、镇平玉文化产业试验区、社旗赊店古镇商业文化产业区、南阳伏牛山大宝天曼生态休闲旅游区、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布局,强力实施恐龙遗迹园二期、宝天曼生态旅游示范区、南召莲花温泉水城、淮源景区服务中心等十大旅游项目,改造提升武侯祠、恐龙遗迹园、大宝天曼、丹江渠首等六大精品景区,推动全市旅游景区资源整合。支持中原第一漂旅游集团、南召旅游集团率先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宛运集团成立交通旅游集团。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寻根谒祖游、宗教文化游、红色文化游、避暑度假游、古镇游、生态游、工业游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金融业,狠抓上市融资。实施“421”(利用4年时间,争取实现20家企业上市,募集资金100亿元)企业上市工程,对中南金刚石公司、淅川减振器公司、西泵公司、河南牧原等纳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争取有2-3家企业成功上市。实现新纺公司增发股份,募集资金5亿元。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南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壮大;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四)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促进转型升级。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力争在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通过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市场化融资,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23亿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7.2亿元,产业投资95.9亿元,力争2个产业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把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区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道路、电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投融资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金,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融资规模不低于5亿元。完成产业集聚区专项规划,落实用地、用电、税收等省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建好各类专业园区。建立统一的产业集聚区考核体系,经考核达到相应标准的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可分别晋升为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战略支撑产业、战略先导产业、战略基础产业专项规划。制订现代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运用工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与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工业企业剥离内部三产试点。
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工程”。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各类专业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体系。争取南阳新区规划方案尽快通过省政府审批。按照“三规合一”要求,规划建设南阳新区。抓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鸭河、官庄两个工区建设,界定发展范围,确定管理体制,编制各项规划,推动开发建设。建立健全统计考核评价体系和投融资、土地储备开发和人才流动平台。开展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节约集约发展等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一批中等城市,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探索开展进城农民以宅基地和承包田换城市住宅的试验,妥善解决好农民工进城落户、子女入学问题。做好廉租房租售并举试点。
加速发展中心城区经济。依托天冠集团、中光学集团、二胶厂、南防集团等大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光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壮大中心城区工业经济。搞好新能源、高新技术、光电、鸭河、官庄五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支撑、示范、辐射、窗口”的作用,实施“一山一水一卧龙”发展战略,集中建设以“独山、白河、卧龙岗”为骨架的标志性文化工程,重点规划建设南阳中心城区独山景区、解放广场和卧龙岗“三大主体工程”。推进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白河景观带规划建设,改造提升独山风景区,打造南阳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品牌。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城市经营管理,深入开展“六创一迎”工作,提高城市品位。
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战略合作者相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光伏发电、非粮生物质燃料、微显示技术开发等产业创新、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天冠集团纤维乙醇、河南迅天宇公司物理法高纯多晶硅制备、中光学集团光学显示器、南阳防爆集团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中光学集团、宛西制药等企业技术中心、天冠集团生物质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光学集团光学镀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二机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进入国家支持范围。强化品牌带动,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品形象的品牌效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产业,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坚持结构节能、工程节能和管理节能并举,突出工业节能,协调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政府机关和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继续抓好列入市重点监管的96家重点耗能企业,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重点实施天冠集团城市民有沼气工程、中源化学公司35万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等项目。抓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从源头开展节能减排。加快城市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建设,抓好内乡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建设,开展绿色照明推广工作,继续淘汰钢铁、造纸、铁合金、电石、耐材等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抓好6456工厂国家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等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一批脱硫石膏、废旧轮胎、废渣、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强化城乡污染治理设施和减排工程运行监督,确保已建成污水处理厂、除尘脱硫设施全面稳定达标运营。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唐河、白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口支援力度,搞好《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
(五)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实施“重点改革行动计划”,着力破解阻碍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难点问题。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成市属工业企业改革遗留任务,深入搞好流通企业改革工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服务带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流转市场改革试点。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六)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不断加快的机遇,实施“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开展大招商活动,力争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产业集聚区招商、节会招商,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东中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探索产业转移联盟和“飞地招商”模式。组织参加第八届玉雕节、第九届医药节、省投资洽谈会等节会活动,精选包装一批项目集中对外推介。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提高引资质量。切实搞好签约项目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尽快落地。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出口品牌战略,鼓励传统优势产品、自有品牌产品和自主技术及标准的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不同形式到国外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
(七)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
办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统筹考虑和规划城市消防、通讯、电力、应急等系统,全面启动农运会迎宾馆、代表团驻地、运动员村建设工作,确保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全民健身广场年底前竣工,加快主体育场、新闻中心、拆迁户安置房、县市区和高校比赛场馆及接待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工。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集中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新建中小学校,均衡城镇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专项工程。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类干部培训学校,抓好县级职教中心、市级职教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支持南阳医专、河南经济管理学校、南阳农校和南阳幼师升格工作,力争今年底基本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继续搞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建成市张仲景国医院、市中心医院综合病房大楼,抓好社旗、镇平等6个县级医院和27个乡镇卫生院、600家标准化卫生所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抓好50个乡镇文化站、200个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完成48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新解决25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3万户以上,建设县乡公路60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大中危桥2000延米。完成37个南水北调移民新村和13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解决和巩固7万人以上的脱贫问题。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新建续建经济适用房56.8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8725套。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抓好社旗、淅川、西峡国家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确保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步结算试点。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安全发展行动计划”,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八)着力强化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强化对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重大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规划目标、战略重点、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落实措施。抓紧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南水北调等重大问题要尽快进行专题研究,尽早谋划,并落实到规划中。做好与国家和省规划纲要草案的衔接工作,力争更多战略布局进入国家、省规划笼子。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参与研究和论证,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