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一个回乡女大学生的创业之路

2013-10-12 02:03: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摘要]  赵昭,女,回族,南召县太山庙乡人,今年29岁。    一、寻路探索    2006年她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毕业时选择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经过一系列深入

  赵昭,女,回族,南召县太山庙乡人,今年29岁。
  
  一、寻路探索
  
  2006年她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毕业时选择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经过一系列深入的社会调查,她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未来居民的对牛羊肉及水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近年来中国肉牛的存栏量却是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很明显肉牛养殖就具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南阳黄牛是全国知名的好品种。她的家乡南召县位于秦巴山系,伏牛山南麓,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山坡面积大,全县草山草坡228万亩,年产鲜草12-16亿公斤,年产粮食2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7亿公斤,是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的理想场所。这时她就萌生了可以回家养牛的想法。但在当时城市的灯红酒绿繁花似锦让她这个刚走出校园的年轻大学生不舍得离开,她先后换了几家工作,甚至和朋友一起合伙开了小店,但是感觉都不是很如意,因为养牛的念头一直在我脑海徘徊,她的注意力总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到“牛”的身上来。
  
  2008年,她毅然决然的回到家,开始养牛。
  
  二、摸索前行
  
  现实与梦想总有一定距离。当她的想法变成行动时,家里人的态度有多强烈!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还是回到山沟沟里养牛,还是个女孩养牛?!父母苦口婆心一个劲的劝她不要回来养牛,现在这种又脏又累的活有几个人愿意干?村子里甚至有人讥笑:没出息,大学毕业回来当牛板儿,甚至有人说她是不是上学时不好好学,找不到工作才回来的。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总是一笑而过,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养出规模,养出出息,让笑话她的人在不敢再笑话她!
  
  她的爱人很支持她的想法。第一年她们俩租了一小块地,盖了一排牛舍。在家人帮助下到附近村庄陆陆续续买了五六十头小牛和一些母牛。豫飞优质肉牛场成立了,她们也开始了伺候牛踩着牛粪过日子的生活。
  
  万事开头难,只有想法和愿望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第一难的就是资金。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有多大积蓄?从盖厂房的时候她们就找朋友借钱,在外面跟别人说好话借钱回家后还要装的跟没事人一样不让父母知道,怕父母更加反对,也怕他们知道反对不了却还要为她们操心。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茫茫夜色中,她们两个年轻人坐在村外的田埂上,一筹莫展彼此安慰互相打气,因为她们在白天面对的是钱已经花光了而工地上还不断催促进砖进料,家里的父母还在不断的担心,养牛到底行不行?她们还要用自信的微笑来安抚他们。大家现在还可以看到她们第一个牛舍的门窗都是旧的,因为便宜。
  
  第二难就是养殖技术,每个月固定的某一天她们都会把当时饲养的几十头牛宝贝蛋似的牵出来过一下磅,看这个月牛体重增加了没有?增加的体重够不够饲料本儿。因为没有经验,刚开始赔了不少饲料钱。比如,第一批牛的时候因为太急于求成一开始就给牛吃很多的精料,结果发现牛根本就消化不了这么多的好东西,吃的玉米大部分都拉稀拉出来了,白白的大把大把钞票买来的玉米就这样变成了牛粪。她们自己还自我调侃说:自己的口粮省下了给牛,谁知道它还不领情。怪自己没伺候到正点子上。
  
  又比如说:夏天到了,谁知道品种越好的肉牛越不受热呢?牛舍里因为防盗窗子开的小,通风散热不是很好。已经有七八成膘的牛一个一个都卧在地上呼哧呼哧的喘粗气,没办法买了几十台大工业扇,呼呼的风吹着,那也不行,屋里还是闷热,电扇扇出来的风都是热的。
  
  喂一顿牛下来,衣服都能汗湿完了。人受点热不打紧,牛不行啊,一受热就掉膘,一个夏天算下来,白搭了几万块的料钱不说,整圈的牛还舍了好几千斤。于是她就一再琢磨请教有经验的老人,查资料,学饲料配比。
  
  第三难就是怕牛生病。牛一生病就急的不得了。四处打听哪个兽医看病看的好,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兽医家离她们有多远的路都要想法把人家请过来给牛治病。因为她们赔不起,兽医一来,牛的病好了,这头牛的育肥成本也增加了不少,本来把一头小牛养成能出栏的育肥牛需要8∽12个月的时间,刨去买牛的钱,整个育肥期间饲料的钱还有人工费,一头牛的利润也就千把块钱,请人给牛治一次病少则百十快多则几百块,这样以来这牛就等于白养了。于是她就开始自学肉牛的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治知识。她去郑州把整个图书城所有的关于肉牛养殖的书一样一本都买了回来,空了闲了就看,有时候也上网查资料,找专业的肉牛养殖的网站论坛,跟专家交流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牛场的牛遇到感冒发烧咳嗽拉稀之类的小毛病自己都能花很少的钱搞定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次发生的意外却又让她沾沾自喜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那次是牛场的种牛生病了,就是小感冒,她按常规的方法给它打了退烧针和青霉素针,谁知道,没过几分钟,这头纯种的夏洛莱公牛就开始一个劲的摇头,眼圈发红继而发紫,呼吸困难,伸舌吐白沫。她从没遇到这种情况,就赶快给一个经常和她交流的山东牛场的专家联系,人家告诉她说这个牛青霉素过敏了,要赶快抢救。她按照专家说的打了解救针,这个时候牛都已经卧地不起了,四肢不停的抽搐,专家跟她说一时解救效果不明显的话要赶快输液,可是当时她们根本就没有输液的工具她也不会给牛输液,最后这头当时价值万余元的纯种夏洛莱公牛还是在异常的痛苦中死去。就这样因为她的无知,不仅种牛承受了无端的痛苦,她自己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三、初现曙光
  
  人总是在磨练中成长,现在想来她应该感谢那些已经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因为他们让她更坚强!从她回乡创业到现在她思想上始终坚持一个理念,这就是:要利用她自己的知识和科技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家乡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科学养殖的道路。通过积极努力,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为南召、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自回乡创业以来,她们的事业得到了县乡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妇联给予巾帼科技致富贷款、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给予大学生创业贷款等帮助,使得她们的牛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通过近5年的发展,她们养殖场现有员工12人,固定资产480万元。养殖场初建成时,牛存栏不足100头。到2013年底豫飞养殖场已建牛舍4栋建筑面积5000㎡,办公用房及工人宿舍200平方米,母牛产房300平方米,防疫兽医室60平方米,购置了粉碎机、搅拌机、秸秆压捆机、轧草机、精饲料加工机等饲料加工机械,并同时完善了消毒室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同期存栏量达700头,年出栏量达1500头的目标,年生产总值达到2250万元。这凝聚了她们牛场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汗水,也得益于全县各部门一直以来对她和她们厂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让她感觉她的付出是值得的。
  
  致富不忘乡亲。起初她办厂的基本思路是:以南阳黄牛为主建立自繁自养的地方品种肉牛。其宗旨是保护南阳黄牛,充实菜篮子工程,加速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优质无公害肉牛产品。本着这个宗旨,2012年,她号召20余位养牛专业户的同志们成立了“南召县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为基地,经营优质肉牛的饲养销售,发展带动了500余户优质肉牛养殖户,成员辐射太山庙乡、小店乡、留山镇。南召县犇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赵昭同志倡导,以南召县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为基地,从事地方黄牛、引进黄牛等优质肉牛的养殖购销,组织采购供应本社社员所需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对优质肉牛养殖户所需的生产资料进行采购运输,供应社员所需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疫苗等,同时开展技术咨询,培训,新技术推广,良种培育服务,疫病治疗交流,生产管理经验交流等。
  
  截止2012年末,合作社资产达336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712.81万元,流动资金2291.19万元,长期资产2625.68万元,年净利润360万元,经营收入4500万元,社员年均增收18750元。南召县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元月被评为南召县示范合作社。截止2013年4月10日该社已举办技术培训讲座4次,聘请专家座谈2次,受益人员已达600余人次。
  
  2012年她被授予:南阳市城乡妇女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年被推选为南召县政协委员。


个人介绍






 
  
  我叫赵昭,女,今年26岁。回族。住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红土沟组。2006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在郑州经营一家小门店同时做市场调查。经过2年的市场调查和社会实践,我看到了中国肉牛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家乡南阳黄牛所具有的品种优势及南阳当地的区域优势后决定回家乡发展肉牛养殖及犊牛繁育事业。
  
  2008年回到家乡南召县太山庙乡与家人一起建立了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
  
  在实际生产中,我通过不断的请教上级科技部门,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与指导下学习先进科学育肥技术,母牛配种技术,和疾病防控与治疗技术。在当地开拓创新,改变传统不合理的养牛观念,率先采用新技术科学养牛。在保证提高牛肉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大幅度缩短育肥周期。本场母牛采用冻精技术配种,产下牛犊均为高品质犊牛。
  
  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下,我们还学习了科学利用牛粪制沼气,并向当地村民推广该技术,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牛粪,保证村民能用上高质量的沼气,极大的节省能源并且环保。
  
  目前养殖规模
  
  2010年底,我场已有牛舍3座,库房1座,精料房1座,厂区占地约3亩。实现年存栏优质肉牛200头,出栏350头的养殖规模。其中可繁母牛30头。母牛繁育是全国肉牛行业亟待解决的科研课题,涉及人工授精、双胚胎繁育、性别繁育、及胚胎移植、DNA克隆等重大项目。是肉牛养殖行业的潜力所在亦是难点所在。我场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将坚定不移的将母牛繁育做到最好,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支持与期望。
  
  “以科技为本”是我场自建厂以来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我们深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科技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我们将“科学养牛”这一观念传达给每一个工人,并运用到牛场日常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建及扩建规划
  
  牛场扩建实施的必要性

  
  1.加强科学技术,提高养牛水平,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及丰富的养牛经验,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本地肉牛品种改良、秸秆养殖、塑料暖棚饲养快速育肥和防疫灭病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肉牛养殖业的水平,把肉牛养殖列为支柱产业,使养牛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本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肉牛育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在充分利用南召县市场相对发达,玉米、豆类、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相对丰富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养殖肉牛,进一步扩张养殖规模,满足市场对肉牛的需求量,提升和带动项目区内肉牛产业链种、养、加、贸等相关行业水平,促进提高畜牧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实现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
  
  3.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充分利用多渠道资金,引导本地区农村闲置劳动力、返乡农民工以农村现有条件进行简单改造,建立起饲养成本较低的家庭牧场,育成400KG以上的架子牛,由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收购,进行集中育肥。以每户养架子牛5-10头计,该项目建成后可使每户每年增收1-2万元以上,是传统养牛的3倍多。如果一个乡、镇能养1万头牛,其产值可达70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建设通过肉牛集约化养殖、不仅带动农民以种植和养殖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有效利用了粮食秸秆等中间产物,成为增加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此外,本项目的建成还可带动草料种植业、牛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促进相关企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拓宽就业渠道,从而使地方财政收入渠道拓宽且实现稳步增长。
  
  4.提高牛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市场是商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中国肉牛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开拓市场。牛肉的国内外市场很广阔,潜力也很大,但目前国内市场却时有滞销情况,国外市场也很狭窄,只局限于部分低档牛肉的销售,问题根源在于质量制约。长期以来,国产牛肉中优质牛肉所占比重太小,国内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等所需的牛肉,国内无力供应,只好高价进口。对于一般大众所需的牛肉,也由于质老、烹饪费时而食用单调,限制了国人消费。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不能打入西方国家牛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牛肉质量不符合要求。由此可见,提高肉牛质量是中国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项目旨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科学的育肥方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牛肉质量,这对开拓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尤为必要。
  
  5.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的需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资源,而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主要靠种草养畜以积肥,种草做绿肥,种草留根瘤肥田。据统计,目前农区每年生产的农作物秸秆中,能够直接利用的部分仅占1/4,其余3/4的秸秆、秕壳等副产品,需要通过养殖业加以利用,以过腹还田的形式,增加土壤肥力,这不仅有利于改良土壤,增产粮食,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污染,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而且还可减轻由于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对大气的污染,进而保证种植业生产和养殖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南召县有大量的秸秆、花生饼、酒糟等农副产品以及青绿饲料,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农村发展育肥牛业可收获多重效益,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