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在丹江河畔实现“生态梦”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行走在丹江河畔的淅川县老城镇裴岭村,这里道路宽敞整洁,溪水清澈见底,古树高大葱茏,村头万亩茶园基地郁郁葱葱,仿佛走入了世外桃源。
说起裴岭村的极致美景,不得不提及与这个村结缘的民营企业家赵丹。这位从丹江口水库走出的移民儿子,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打拼,事业有成后,他怀着“带一方农民致富,护一江清水北流”的豪迈气概回归故乡创业,先后投巨资在老城镇裴岭、毛堂乡老沟等村建成11个茶果种植基地,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效增收。赵丹的举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对他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了厚望。
回乡创业报桑梓
树高千尺不忘根。赵丹,这位乡情浓厚的企业家,名字就与丹江有缘,缘于他心中的那个永远的移民儿子的烙印。
上世纪因修建丹江口水库,赵丹一家人于1966年从库区李官桥搬迁到湖北省荆门,后来辗转平顶山市。1971年,赵丹在平顶山市出生,因兄妹多,家境贫,赵丹被父母寄养在淅川县厚坡镇的外婆家,甘甜的丹江水滋润着他贫瘠而幸福的童年,至今,丹江两岸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眷恋与乡情。
1993年,赵丹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在平顶山一家企业工作,后因企业经营困难,满怀创业激情的他,主动打破“铁饭碗”,投身到滚滚的“下海”潮流中。
1997年,白手起家的赵丹开始打拼创业,他在平顶山市成立了亚丹婚纱摄影公司,先后与台湾、意大利等婚纱摄影专业公司广泛开展战略合作,还以其品牌优势,开展全国连锁经营。2003年5月,他创新组建“蜜月岛”海南三亚实景外拍基地,并在全国推广,一时业内沸腾,应者云集,开创外景拍摄之先河,被媒体赞誉为婚纱“大鳄”。
虽然个人事业蒸蒸日上,可是,不论走到哪里,故乡淅川、美丽丹江总在赵丹心头魂牵梦绕着。
2009年底的一次偶然机会,赵丹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后,库区水质保护日益迫切,很多荒山急需绿化。故土情结使他产生了回乡承包荒山绿化造福乡亲、服务南水北调的想法。经实地考察后,赵丹果断做出在淅川承包荒山绿化的决定。
没有技术,怎么办?赵丹积极引智借力,聘请中国农科院曹博士为公司兼职顾问。为了提高成活率,在最初引进核桃树苗时,采取空运方式从新疆阿克苏到乌鲁木齐,再到郑州,再利用空调车迅速运至淅川,从树苗起土到马蹬镇小草峪村,仅仅用了18个小时,当年栽种2155亩薄皮核桃和软籽石榴等,栽植后成活率达97%以上。他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用高接换优技术,为承包的西簧乡河北村3000亩传统核桃林实施“移花接木”,从根本上改良了品种。
从此,赵丹走上了一条致力于水源地生态绿化的道路,开始了让荒山变成绿洲的探索。
扎根故乡创品牌
2011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进入后移民时代,县委县政府为兑现“一库清水送北京”的社会承诺,大刀阔斧地实施产业机构转型升级,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作为淅川籍的在外成功人士,赵丹早有归巢兴业的想法。县委、政府的利好政策更加坚定了赵丹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为在短时间内筹集发展茶产业的资金,他不得不割舍转让了8家影楼,迅速筹措1.1亿元资金,成立了丹江缘茶业有限公司。仅仅几个月时间,赵丹就流转2万亩荒山,栽植3000亩茶树,建设1000亩育苗采穗基地,兴办茶厂的加工设备也一步到位。
“用人品经营茶品!”采访中,赵丹脱口而出的一句精辟“名言”,道出了他对丹江缘茶业的经营观和价值观。公司秉承“带一方农民致富,护一江清水北流”企业宗旨,在“以水养茶,以茶护水”经营理念引领下,实现了“丹江红”品牌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跨越之路。
为提高茶“技”,赵丹把人才培训纳入茶品质量管理体系,不惜重金聘请业界人才,邀请2名国家级技师和6名高级茶师来公司为人才“充电”,还4次组织骨干深入信阳“豫信”、福建“正山堂”、安徽“祁门”等茶叶强势企业学习取经,并积极开展深度合作,使一批科研、培植、加工、营销、服务精英聚合在“丹江缘“旗下。
从一开始,丹江缘茶叶公司就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确定了“优质原料、一流工艺、精心制作、品质卓越”质量管理方针,建立完善了从茶树种植、茶园管理、环境监测到采摘、装运、加工、包装、销售、售后服务全程茶品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这些都为生产高品质的“丹江红”奠定了基础。
“‘丹江红’真的很好,汤清透明,内质非常好!”北京的茶专家李枫博士品鉴“丹江红”后称赞不已。
“‘丹江红’最大的毛病是没毛病!”在一次难得的碰面中,赵丹请著名笑星冯巩品评“丹江红”挑毛病时,冯巩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绿色事业”领跑者
“我回到家乡发展,为的就是感恩家乡、回报家乡,让渠首更绿,让丹江更美,让乡亲们更富,也能为南水北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赵丹朴实的言语流露出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家国胸怀和豪迈之情。
近年来,在县组织部门的引导下,赵丹不断扩大生态产业规模,成为了当地发展生态经济的领军人物,助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
——公司流转农户的土地使用年限最短的是30年,大多达50—70年之久。荒山荒丘因地力不同,地租有别,年租金均在230-500元/亩之间。2012年度,公司支付农户地租达878.56万元。
——“基地临时用工优等雇用当地村民”是公司与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重要内容,在茶园、果园田间管理过程中,雇用了大批劳力,村民在自家门前挣钱且不拖欠临工薪水。2012年度,公司茶(果)园田间管理雇工2.6730万人(次),支付劳务费146.8万余元,受益农户近千家。
——公司兴基地、办茶厂,给失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2012年有50多人被公司招聘为员工,月薪均不低于1500元,最高年薪逾5万元。仅此一项,公司2012年支付农民工工资总额为114.3万元。
——公司对位于农户房前屋后的茶果种植地块推行“林地托管”制度,与农户签订除草、补苗、剪枝、培土防冻等劳动承包合同,把方便与实惠直接留给农户。2012年,公司支出承包费113.6万元。
——公司试行“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共收购茶叶121公斤,为10余家茶农解决了往年茶叶销售难题。
为做大做强“丹江红”品牌,赵丹采取“小手牵大手”经营战略,一手牵起无数农户的“小手”,一手牵起国内外市场的“大手”,努力把“丹江红”推向国内外大市场。
他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茶产业,已有800多户农民与公司合作从事茶树栽植、茶园管护、茶叶采摘加工等,工资收入加上荒山租金和年终分红,一年下来,每户净增收入1万多块,茶农们在家门口就端上了“金饭碗”。过去的荒山秃坡尽披绿装,成了一座座“绿色银行”。丹江缘茶业公司正成为渠首山绿水清,茶香民富的领跑者。
合力共铸伟业,实力铸造品牌。“丹江水,养好茶。”既道出了“丹江红”深厚的底蕴魅力,也是对“丹江红”品质做出了最有力的诠释。“丹江红”一经上市,产品就供不应求,销量迅速飚升,并陆续斩获了省、市“最具潜力品牌”奖、“新名茶”奖、“创新奖”等5项大奖。赵丹还注重打造优势茶产品品牌,他的公司积极参与全国第七届农运会专用产品竞拍活动,以535万元的成交价一举夺标,丹江红红茶被授予农运会唯一指定用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淅川是核心水源区,保护水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化渠首,美化淅川,净化丹江,同时带领当地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赵丹满怀激情的告诉记者,“我们在种植、研制、生产的同时,同步运作产品品牌,铺设销售渠道。”公司将走专卖店经营路子,在淅川、南阳、郑州、北京率先开设4家专卖店,而后在全国招商加盟,制定SP标准化手册,把“丹江红”的品牌与标准推向全国。
淅川县丹江缘茶业有限公司简介








淅川县丹江缘茶业有限公司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是一家集茶园基地、生产加工、加盟连锁、国际贸易、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型经济实体,是淅川县发展茶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以来,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水养茶,以茶护水,循环经济,永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以渠首“水清民富”为己任,投资7000多万元流转荒山荒丘2.0217亩,植茶(果)树,兴茶(果)园,在致力治理渠首水土流失、改变库周生态脆弱现状的同时,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助推农民增收增效,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成功典范,被媒体誉为“捍卫一江清水北流的践行者”,“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公司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2012年5月,主打品牌“丹江红”荣膺河南省“最具潜力品牌”,2012年9月,“丹江红”红茶荣获河南省“创新奖”称号,是全国第七届农运会指定用茶产品。
公司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2012年5月,主打品牌“丹江红”荣膺河南省“最具潜力品牌”,2012年9月,“丹江红”红茶荣获河南省“创新奖”称号,是全国第七届农运会指定用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