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在南阳城北30里,西接蒲山,东临白河。九架孤山中,丰山最低,海拔225米,面积最小,0.6平方公里,但在历史上,它的名气却很大很大,在上古时期就已是一座名山。《庄子》、《吕氏春秋》、《搜神记》、《山海经》等都有它的记载;“白龙鱼服”、“丰山之盟”、“丰山霜钟”、“雍和神”、“耕父神”等典故、成语、神话故事出自这里;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历史名人曾多次游历此山,并题咏抒发幽思……
早就听闻丰山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但一直未曾踏访。4月27日,南阳户外网的20多名网友,踏上单车,一路向北,驶向神秘的丰山,去探寻这座千古名山……
五千年传奇,耕父神蚩尤“丰山之盟”
行驶在坎坷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两旁原野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绿的麦田,绿的豆地,密密匝匝的杨树、柳树、槐树,更是将村落掩映在绿海之中,微风掠过,使人疑心连风都是绿色的。行至蒲山镇大庄村村北,一座庙宇映入眼帘,打听,得知,丰山上的祖师庙移至此处。
“门前的那对石狮,院中的石麒麟等都是丰山遗留下来的。”话起丰山,庙里的陈秦国滔滔不绝,丰山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太多太多了,拍上一天也拍不完。听老辈人和一些研究丰山文化的专家们说,上古时期就有了丰山,因其孤秀奇美,引来“雍和神”“耕父神”居于此地,“耕父神”住在山脚下的清冷渊里,东晋的史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之《丰山之盟》,以长篇故事描述了耕父神与蚩尤在丰山“清冷渊”的传说;有一则成语“白龙鱼服”,也是说的丰山。传说,一条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白龙鱼服”比喻贵人微服出行而遇险,后来也比喻自己降低身份,因而受辱;还有传说,帝喾登丰山观宛地而慨曰“此乃渊薮之地也”,而有“宛”(yuan)之地名;舜也留下了与丰山的故事:舜选“北人无择”为掌管天下的领袖,但“北人无择”认为还有更贤的能人,不愿承担这一重任,因投清冷之渊。最为奇特的是丰山霜钟,相传,丰山上有九口钟,每逢隆冬霜季,便会自鸣……
“到了唐代,丰山作为文化载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佛道两家先后在丰山山顶和东麓建庙,积淀了历代文人墨客大量的诗词题记。摩崖石刻形成了‘三窟九洞,洞洞相连’的造像群。”稍作缓歇的陈秦国又接着说,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将“清冷渊”改名“清冷泉”雕刻于崖壁之上。这时的丰山,已经是集自然景观、宗教神仙、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圣地。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历史名人也曾多次登丰山,并题咏抒发幽思……
千古名山泯灭,仅留一爿丰山之根
丰山丰厚的人文内涵让网友们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但当大家兴冲冲来到丰山脚下时,呈现在眼前的丰山却已没有了山的模样,昔日相对较高的东山头已荡然无存,中间部分几乎夷为平地,仅剩下西北角不足三分之一的山体……这就是蕴含了五千年文明的丰山?这就是曾辉煌数千年的文化圣地?踏上剩余的山体,网友们试图让心中的丰山之魂复活或生动起来,但满目疮痍,遍地碎石碴砾,丰山原貌已寻不到一丝丝踪迹。
途中,偶遇82岁的陈瑞林老人,他说,他少年时的丰山确实孤秀挺拔,山上松柏覆盖,绿茵森森,绝壁上一条石径蜿蜒盘升,行至半山腰处为一个天然崖洞,洞口飞檐斗拱。丰山东面百米崖壁上,巨大的“清冷渊”和“清冷泉”苍劲有力,豁然醒目。下面为摩崖石刻造像,从岩石上凿进三窟,进去扩展为九岩洞,洞洞相连,称“三窟九联洞”,洞内石雕栩栩如生。洞外是宽阔的平台,旁边碑碣林立,为历代名人题词。在碑碣的西边,耸立着用一块巨石雕刻的三间石头大殿,十步宽,门前有九层台阶,俺们当地人称“三间石大殿,十步九台阶”。山上有泉,山下有潭,曰“清冷渊”,潭是白河水回旋处形成的,深不可测……上世纪60年代,有人发现丰山的石质非常适合做建材,遂毁山取材,丰山就在这开山炸石中一步一步远离我们。
“三间石大殿,十步九台阶,碑和三人大,柏树牡丹形,耕父扬光迹,渊水月明清……”在老人的指引下,怀揣痛惜的网友们找到了丰山八景之一的“龟柏”,这株唐代古柏,位于山东南坡,长在元好问所吟的“庙柏竟阴风”处,古枝嵯岈,两茎依偎向上,树干三人合抱不住。“曾经,人们开采矿石,古柏被遗弃的山土矿渣掩埋,后经村民挖掘清理,才又见天日。”正在一旁施工的工人说,南水北调工程本来需要从此通过,但考虑到古柏就改变了设计,从它身旁10米外经过。
夕阳西下,南水北调倒虹吸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株苍翠古柏也仿佛焕发着生机,顽强地活着,用生命见证着历史,见证着丰山的千古文化……
叩问丰山,历史的脚步该走向哪里
“一座千古名山,就这样被湮没在历史烟尘中,只留下一爿丰山之根。丰山之魂,留在了丹青史书中,叩问丰山,历史的脚步该走向哪里……”“失去了‘丰山霜钟’、失去了摩崖石刻、失去了丰山溶洞,现存的丰山之根、丰山古柏、丰山石狮,我们不能再失去。”丰山之行,网友们痛之,惜之,哀之,并纷纷建言献策,要留住丰山之根。
“其实,这两年来有很多人到此了解丰山文化,牵挂着丰山的现状。曾有位孙保瑞老师依我塑出的丰山模型,用画笔‘复原’了丰山奇秀的景观。”陈瑞林激动地说,村民们希望保护好现有古迹,如果可以在丰山脚下建一座纪念性质的“建筑”,把丰山的故事、历史、文化内涵,及丰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整理成册,展示于众人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丰山,记住丰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