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我有一头小毛驴”这首儿歌也许大家都能哼上几句,如今,在社旗县李店镇梁岗村,正上演着一场现实版的“我有一群小毛驴”。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54岁的刘兆林,梁岗村特色繁育养殖场的“场主”,他凭借独到的眼光,敢想敢干的魄力,牵着毛驴大踏步奔上了“钱”程。
下岗失业不失志
1991年,31岁的刘兆林从社旗一砖窑厂下岗了。
下岗失业不失志,正值壮年的刘兆林暗暗下定了创业致富的决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看到外省农民养牛致富的典型报道后,他就琢磨,附近群众也有不少养牛的,可都是一家一户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而牛肉价格年年攀升,况且自己老家的村口不是有几亩荒地吗?租下来搞规模养殖肯定能赚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建养牛场需要资金,这对农民家庭出身的刘兆林来说,无疑是一只“拦路虎”。为了筹钱,万事不爱求人的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亲朋借、向银行贷,千方百计筹措到80多万元,2009年,刘兆林的规模养殖场终于建成了。
深思熟虑买种驴
养殖场建成后,刘兆林就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要去东北选购优良种牛。来到吉林伊通的牲畜交易市场上,不仅各类种牛良种让他大开眼界,就连这里的毛驴交易也火爆得让他吃惊。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说明驴肉的营养价值可圈可点,况且,老家人养牛的不少,就是没有养驴的,要是养成了,肯定不愁赚不到钱。于是,刘兆林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养驴。
在伊通的那几天,他天天泡在牲畜交易市场上,和“驴经纪”讨价还价,向养殖户咨询取经,自己心中仔细盘算,心里也逐渐有了底儿。
终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没有和家里人商量的情况下,选购了100头种驴,踏上了回家的路。
苦练养驴基本功
“你这是要给我气死啊,想搞养殖,我别不过你也就算了,去买牛,你给我弄回来了这么多驴,你会养不……”刚回到家,就被老父亲一顿臭骂。
被老父亲骂了一顿,兆林并不感到意外,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肯定会招来很多人的责骂和嘲笑。他也知道,这次一定要成功,不然自己就真的成了村民的笑柄了。
把驴运回家后,他精心喂养,不懂就学,先后从书店买回了大量的养驴书籍进行钻研学习,遇到难题,他总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比如驴感冒、拉肚子,当地兽医都没给驴治过病,不敢开药,他就从专业书籍中找药方,并比照治猪的药,进行调配、试验,居然让他治好了一些驴的常见病。通过一年多的不断摸索,他逐步掌握了驴的生长习性和常见疾病的防治,对驴的繁殖也有了初步的经验。
2011年,他喂养的毛驴出栏了,由于自己是县里第一家饲养驴的,而且周边也有广阔的市场,他几乎没有怎么费力,就换回来了大把的钞票,拿着自己第一次淘金净赚来的20多万元,他落泪了。他明白,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为了这个决定,只有他自己知道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受了多少的苦。
刘兆林发了“驴财”,乡亲们都羡慕不已,不少人都说他有眼光。“俺靠养驴换来了票子,买回了轿车生活比以前不知强了多少倍。”刘兆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如今,刘兆林的特色繁殖基地已经有200多头种驴和100多头黄牛,现在已经是社旗最大的种驴养殖基地。面对今后的发展,刘兆林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引导周围农户来发展养驴,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让乡亲们也像自己一样,牵着毛驴奔“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