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业成功在家乡办厂
2005年,下岗职工徐晓恩创建的巧味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小额贷款创业成功典型,参加了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国际小额信贷年峰会,她的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业有成的徐晓恩没有忘记家乡,2010年,她投资在卧龙区石桥镇建设新的标准化生产厂房,生产巧味馄饨和水饺。2012年,厂房正式投产,每天最高可以生产4吨的馄饨和水饺。新的规模生产线上可提供岗位50多个,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乡亲们,大多都是女工,离家近,她们下班回去还可以照看孩子。包馄饨使用的原材料中,萝卜、大白菜等蔬菜都是收购附近村民的,每生产1吨馄饨就需要收购乡亲们700多斤蔬菜。
现在,口味丰富的“巧味”馄饨和水饺除了供应各个连锁店,还供给我市超市和中小学校,面对这样的业绩,徐晓恩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回乡创业,得到了好多人的帮助,也给当地乡亲谋了点儿福利。一定将公司做大做强更好地回报社会。”③1
创业边借钱边发展
徐晓恩从小在南阳城区长大,老家在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1997年,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由工人变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下岗后的徐晓恩为了生计,干过营业员,经营过蹦蹦床,但效果都不好,随后在2001年,开了一家冷饮店。“5月份开门,到10月份天一冷生意就不行了,于是就在冷饮店里卖馄饨,向来买冷饮的顾客推荐。”徐晓恩告诉记者,“没想到馄饨比冷饮受欢迎,于是就专心做起了馄饨。”
第一个馄饨店就三四十平方米大,徐晓恩起早贪黑,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还是采购员,可谓“身兼数职”。到了晚上很晚的时候,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才能收拾回家。后来,心灵手巧的徐晓恩开发出多种不同口味的馄饨,在两年内,又开了两家分店,事业开始出现做大的契机。
“做馄饨连锁的时候最缺资金了,身上就没超过一万块钱过。2003年时连锁店规模已经不小了,需要成立公司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徐晓恩回忆她当时的困境时说,“当我去总工会帮扶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在楼底下心里都犯怵,想着谁也不认识,我说的情况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相信。上了楼又下来,来回三四趟彷徨犹豫不敢进门。谁知一说明情况,很快就得到2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2004年,巧味食品有限公司终于成立了。”
后来在市总工会和市卧龙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后申请到了十万元小额贷款,连锁店也越开越多。在城区成立的加工厂里,剁饺子馅全靠手工,案板不到一个月就剁坏一个。
□本报记者赵洋实习生刘风云
徐晓恩,1997年成为了一名下岗职工,为了生计,她换过两三份工作,最后开的小馄饨馆则改变了她的命运。当小馄饨馆变成大公司后,徐晓恩没有忘记家乡,2012年,她在卧龙区石桥镇老家开起的巧味食品有限公司馄饨加工厂投入生产,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