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三兄妹的国学故事

2015-01-05 09:43:22   来源:南阳晚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冯氏是唐河望族,冯家最有名的当属“冯氏三兄妹”:哥哥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弟弟冯景兰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妹妹冯淑兰(沅君)是著名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365滚球投注讯 冯氏是唐河望族,冯家最有名的当属“冯氏三兄妹”:哥哥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弟弟冯景兰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妹妹冯淑兰(沅君)是著名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冯友兰之父冯台异,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光绪三十三年任崇阳县知县,光绪三十四年病逝于任所。其遗著于民国初年由友兰、景兰编为《复斋遗集》七卷。冯台异去世时年仅42岁,三个孩子尚小,冯友兰14岁,冯景兰10岁,冯沅君8岁。尽管年少的冯氏兄妹的成才更多依赖家族和母亲,但父亲“先国学后西学”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先把国学学好
  
  冯友兰回忆说:“(母亲)常对我们说,你父亲听某一个名人说过,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这就是冯台异的“国学任务书”。按照这个“任务书”,他为子女教育制定了“路线图”。
  
  冯友兰七岁读《诗经》,后随冯氏兄妹就随母亲到武昌去了。在武昌期间,冯台异重视学外文,但更重视学中文。他认为在学新知识以前,必须先把中文学好,没有一个相当好的中文底子,学什么都不行。
  
  除了学经书以外,冯台异还重视对子女进行新知识的教育,并亲自编撰地理、历史讲义。历史讲义在抗战中丢失了,地理讲义至今尚存,名为《山泉斋舆地学讲义》,包括中国和外国两部分。
  
  应该说,冯台异“先把中文学好”和重视新知识教育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冯氏兄妹的人生选择、学术志向和学术贡献。
  
  待先生为上宾
  
  虽然冯台异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但父亲的伟大却树立在孩子的心中。
  
  对他们最有影响的是在崇阳县城时所感受到的父亲和官衙的威风。冯友兰回忆道:“母亲的大轿进城门的时候还有三声炮响……到公馆的时候又是三声炮响。在公馆住了差不多一个月,衙门腾出来了,又是全副仪仗,把母亲接进衙门里,沅君坐在母亲轿里,我和景兰跟在轿后面走。到了衙门口,又是三声炮响,我们都跟着进了衙门。父亲讲,一个官的仪仗,除了他本人之外,太太可以用……”。
  
  冯氏兄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当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始终感受着父亲的权威。
  
  除了父亲的权威,影响冯氏兄妹的还有父亲的“规则”。一是不能失去监督,二是不能享受特权。“母亲带着我们在上房里吃饭。吃的是厨房的‘例饭’,从没有叫添菜,加点心,更不用说有什么宴会了。”三是必须尊重师长。“父亲在衙门里把先生待为上宾,不以一般的师爷相待。”
  
  “这不是为了钱……”
  
  从冯友兰回忆父亲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到冯台异的教育方法。
  
  如何做人处事。家里厨师带孩子们游玩碰到一个洋人带着一条洋狗,那狗见了生人就乱咬,冯友兰的腿被它咬了一口。厨师带着他们找洋人评理,洋人拿出几毛钱,他们不要,说不是为了钱,而是警告洋人,你的狗不能乱咬人。对此父亲大加赞赏。
  
  第二是冯父教孩子如何写作文。“我和景兰各写了一遍《游洪山记》,父亲一看说都不行,他说写这类文章,要有寄托,要能即景生情,即物见志。他也写了一篇,作为示范”。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