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有心得
2008年10月,杜金林顺利通过“河南省大学生村官考试”,来到方城县柳河乡高庄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我们这里被称作‘木瓜之乡’,浅山丘陵非常适合林木生长,卖果是村民主要的创收途径。”杜金林告诉记者。
但是很快他便发现,果木种植易受价格波动影响,单纯依靠出售果实,村民很难保证稳定增收。杜金林开始琢磨,立足当地特点发展新的致富路子。经过考察,他了解到景观树市场前景广阔、价格相对稳定,非常符合山乡农民长期创收的实际。
之后5年多的时间里,杜金林先后建立培育基地6个,种植景观树面积超过15亩,自主育苗10多万棵,囊括万寿果、万年青、玉兰、观赏木瓜等10多个品种,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树心得”。
2011年10月,杜金林把自主培育的“西府海棠”移栽到了农运会场馆绿化现场。他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知名度也大幅提高。
取经有收获
“我大学学的是机械电气化,种树其实是个外行。”谈起初期创业,杜金林很是坦然。
2009年3月,为了给村民做出榜样,他用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买来玉兰种子,在半亩荒坡地上开始了栽培试验。然而事与愿违,小半年过去了,杜金林播下的树种连芽苗都没长出来,首次尝试就以失败告终。
虽说当时损失不大,但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从那时开始,杜金林意识到,苗木种植是门很深的学问。他开始一次次往农技中心跑,向专家请教苗木栽培知识。同时为了增加实践经验,经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当地最早发展苗木种植的一位农户,入园跟随虚心学习,一呆就是大半年。
这期间,杜金林初步掌握了树木栽培技术,同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总结出了“播种时机要恰当,保持墒情很重要,土壤疏松要有度,杂草必须经常除”等心得口诀。
在他的帮扶下,20多户村民也先后开始发展景观树种植,目前规模已经扩大到20多万棵,户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
增收有窍门
“小杜很有头脑,今年他带着我们试验‘以短补长’模式,如果成功就向村民推广。”高庄村村主任贾明省说。
在旁人眼中,杜金林是个眼光长远的人。他不满足于规模的扩大,还要在提高收益上做文章。
据杜金林介绍,所谓“以短补长”就是把景观树种植和生猪养殖相结合,用养殖的短期效益补贴种植的前期投入,“零存整取”达到增收的目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玉兰为例,芽苗每棵只能卖2角左右,而一米以上的成树则能卖到2元以上,利润增加了10多倍。养殖中产生的动物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弥补了景观树种植周期长、投入大的缺点。
目前,他正在依托自己的种植基地,带领5户骨干村民进行尝试,初期效果已经显现。
对于未来,杜金林的想法很朴实: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大家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