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鼓词艺人杜景东搬出新置的小鼓,“咚咚咚”便是几声鼓响。“小鼓一敲响叮咚,您稳坐这里听我哼……”这一亮嗓引来了一群人,三三五五聚在附近,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唱完一段,杜景东乐呵呵地站起身,旁边有人慌了,“再来一段!”大家一阵怂恿,杜景东便又坐下来,一板一眼哼唱起《三国》。热闹的气氛打破了寒冷,几只麻雀也跟着凑兴,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82岁的杜景耀揣着手默默听着弟弟哼唱,那熟悉的曲调,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四方闯荡演出的时候。这一晃,可就是半个多世纪呀!
那年,那月,那鼓儿哼……
杜景耀和杜景东唱鼓儿哼是受父亲杜长川的影响。正是这名老鼓词艺人,终结了杜岗村无人唱鼓儿哼的历史。提起亡父,兄弟两人一脸自豪,“父亲唱了几十年,腔好,吐字清,还会现编现唱,当年老南阳谁人不知‘杜先儿’!”
鼓儿哼又称鼓儿词、南阳鼓词,是南阳本地曲种之一,其伴奏乐器只有小鼓和犁铧。激越的鼓声、清脆的犁铧片声,加上艺人诙谐的语言和声调,很容易把气氛调动起来。上世纪20年代之前鼓儿哼十分兴盛,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鼓儿哼还大有市场。
杜景耀说,每到春节和农闲时,父亲就走南闯北演出,“当年在南阳,他唱《岳飞传》6个月,然后《西游记》再唱6个月,人们听完上节惦记着下节,可受欢迎了。”杜长川有个本事,就是瞅见一个人或看见啥东西,马上能编出一套合辙押韵的词哼出来。所以,“杜先儿”的鼓一敲,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那盛况,不亚于现在的歌星出场。
上世纪60年代,杜景东也四处演出,四川、湖南、河北都去过,处处受欢迎。一次他正演出,忽然下起雨来,但现场没一个观众走,人们淋着雨还站着听,杜景东就在雨中坚持唱,“鼓都淋湿了,你想想那时候人们多好听呀!”
“以前人们几天不听鼓儿哼就想得慌!”杜景耀说,当年他背个包袱到处演出,唱熟的地方,隔一阵子再去人们就嚷着“咋好些天不来了”,唱时茶水不断,唱得晚了,还有人端来荷包蛋。
鼓儿哼的情怀系住很多人的心
由于杜家唱鼓儿哼,杜岗村人有了常听的机会,当年村里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但学成的没几个。
杜景耀哥俩传承了父亲的鼓儿哼技艺,他们的后辈却无一人愿学。哥俩曾收过徒弟,但目前仅有的一个老徒弟也多年不唱了。说到这儿,两个人神情都有点黯然。
村民马沂波深为鼓儿哼的未来担忧,他正操心帮杜景耀哥俩寻新徒弟,“可不能让这技艺断了线”。马沂波和杜景耀哥俩都知道南阳的李国全,“他一直在唱鼓儿哼,好像还把鼓儿哼加工成了南阳大鼓,不知他收徒弟了没,千万不能失传了”。
一个月前,杜景东来到市人民公园,发现有人在唱鼓儿哼,一听却很失望,他忍不住上前唱了一段《水浒传》,“唱完人们乱拍手,非叫接着唱。”这激发了杜景东的唱劲,自此后他天天跑到公园唱俩小时,上周下大雪都没耽误,“头发上落了雪,冻得结冰了”。这里,显然成了他继续演唱的一个阵地,“只要人们想听,我就唱。春节有空也过来”。
在茶庵路口,记者遇到从深圳回乡探亲的田先生,听了杜景东的哼唱,他感慨不已,“小时候一听鼓响就赶紧搬着凳子往空场跑。”虽在外地,儿时那熟悉的曲调仍在田先生记忆里,他打算找个鼓儿哼碟带深圳去听。